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们的账户突然被查封,新订单的原材料没钱采购,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近日,在广西柳州市城中区人民法院的法庭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螺蛳酱制作技艺”传承人高女士声音哽咽。她创办的螺蛳粉生产企业作为担保方,因连带责任纠纷被卷入一起追偿权案件,名下账户被查封,企业运转骤然停摆。
这场危机的源头要追溯到2022年,高女士及其名下的两家螺蛳粉生产企业作为共同担保方,为某食品公司负责人廖某的300万元贷款提供担保。因廖某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贷款,导致为其提供融资担保的柳州市某担保公司代偿了237万余元债务。根据合同约定,担保公司有权向债务人及担保方追偿本息、违约金及相关费用共计254万余元。2025年2月,高女士及其名下的企业被担保公司诉至城中区人民法院,账户因此遭到冻结。
危机之中,高女士临危不惧,推动企业积极寻求转机,从外地成功引入某知名集团的战略融资,具备了重启生产的资金保障,也有了承接市场新订单的能力。此时,问题症结并非市场缺乏需求,而是由于账户被查封,融资款项无法投入生产采购,员工工资也难以发放。
承办法官许兰珍敏锐地意识到,此案不能简单一判了之。许兰珍分析认为,支持企业恢复生产是实现债权回收的最根本途径,当前最紧迫的事情是解除查封、盘活企业资金流,使企业恢复良性运转,为其赢得喘息空间,避免因司法措施挫伤实体经济的活力。
“现在每天都有经销商催单,可是账户里的战略融资款就是动不了。”调解现场,高女士无奈地向法官展示银行流水。数条转账记录显示,某知名集团提供的融资已到账,却被“查封”二字牢牢锁住。
“我们就是想实现债权。你们也知道,违约金每天都在计算利息,账户里有钱就该拿来抵债,不然雪球只会越滚越大。”原告方代理律师义正词严,态度坚决。
“查封账户是保障债权的常规手段,但若因此拖垮企业,债权方同样难以收回资金。”许兰珍敏锐捕捉到矛盾核心,转头向原告代理律师分析道,“高女士的企业已引入某知名集团战略融资,解封账户后,新订单利润可优先用于偿债,这是双赢的选择。”
“我们愿意用新订单的预付款作为履约保障!只要账户解封,我们承诺优先偿还债务。”高女士的代理人急忙表态。
许兰珍顺势补充说:“柳州螺蛳粉现在是‘网红’产业,背后还有很多员工、产业链上的农户。保住企业,就是保住产业。”这番话让原告方代表微微点头,法庭上气氛悄然转变。
多轮专业协调之后,许兰珍敏锐捕捉到双方诉求的平衡点,以扎实的法律分析和诚恳的沟通促成相互谅解,抓住时机提出折中方案:“不如设定阶梯式还款,既给企业缓冲期,又给债权人吃定心丸。”
经过进一步协商,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原告同意解除账户查封,使融资款得以迅速投入生产;被告方高女士的企业按照分期方案履行还款义务,9月底偿还50万元启动资金,10月底偿还100万元生产回款,剩余104万余元在11月底结清,其名下三处房产继续作为抵押担保。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对整个柳州螺蛳粉产业而言,保护像高女士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及其企业,就是守护地方特色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实践。”许兰珍说道。
一场原本可能“双输”的纠纷,在司法的柔性介入下实现了“双赢”。这场“一企一策”精准纾困的司法实践,不仅让284万元债务有了着落,更守护了柳州人引以为傲的“非遗味道”,为企业争取了宝贵的发展空间,也为更多中小企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坚定的法治信心。
(作者:吴漩漩 林彭家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