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没想到不用来回奔波,在家门口就立上了案,还顺利拿到了调解书,法院的服务真是太贴心了!”某村村民老张手持刚送达的法律文书,感慨地说道。此前,老张等71名村民因村委会多年拖欠修路借款,陷入“维权难、耗时长”的困境。近日汪清县人民法院通过“巡回立案+示范诉讼+批量调解”一体化司法服务模式,成功化解了群体性民间借贷纠纷。
01 巡回立案: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村民诉讼“零跑腿”
2016年,某村村委会因修建村内道路向71名村民借款,后因资金周转问题,多年未偿还。村民多次催要未果,遂通过电话联系汪清县人民法院咨询诉讼事宜。
该村地处偏远山区,距法院106公里,交通不便,往返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如果每户都要单独准备材料、往返法院,诉讼成本实在太高。”村民们一度对维权望而却步。获悉该情况后,2025年9月15日,汪清县法院迅速启动巡回立案机制,组建专项立案团队,携要素式起诉状驱车前往该村,提供“上门立案”服务。
立案团队在村委会临时设置工作点,逐户接待村民,指导填写诉讼材料、核对证据清单,并细致解答关于诉讼时效、举证要求等法律问题。针对部分年长村民书写困难的情况,工作人员还提供“一对一”诉讼辅导,协助整理相关材料。仅用一天时间,71起案件的立案手续全部完成,切实做到“司法服务送上门,群众立案不出村”。
村民们纷纷表示:“从前觉得打官司费时费力,如今法官来到村里帮忙立案,省心又省力!”巡回立案不仅打破了地理空间对司法资源的限制,更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身边的公平正义”。
02 示范诉讼+速裁快审:厘清争议焦点,确立同类案件处理标准
立案后,法院经审查认为,该批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均属于适宜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简单民事案件。为实现“审理一案、解决一片”的效果,汪清县法院决定选取一例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启动“示范诉讼+速裁快审”程序,为该类纠纷的化解提供裁判参考。
2025年9月17日,法院指派速裁法官对该示范案件进行审理。庭审前,法官已提前梳理案件事实与争议焦点,有效省略重复性程序。庭审中,法官围绕借款事实、金额认定及利息计算等核心问题,精准引导当事人举证、质证,压缩庭审时长,平均每案用时不到二十分钟,当庭宣告判决。村委会对该裁判结果表示认可。该案从立案到审结仅用时2天。
速裁快审与示范诉讼机制的有机结合,不仅极大提升了审判效率,减轻当事人诉累,也为实现后续案件的批量化解奠定了坚实基础。
03 巡回调解:法理情融合,实现批量纠纷实质化解
示范判决生效后,汪清县法院趁热打铁,于2025年9月17日再次组织专项调解团队进村开展巡回调解工作。
调解过程中,法官与调解员分别听取村民和村委会的意见:村民希望尽快收回借款,缓解生活压力;村委会则坦言因近年基础设施投入较大,面临资金周转难题,并非有意拖欠。
调解团队从法理情三方面入手:一方面向村委会释明拒不履行还款义务的法律后果,强调守信于民对基层治理公信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劝导村民理解村委会实际困难,推动双方协商制定可行还款计划。此外,还邀请乡贤参与调解,借助乡规民约和人情事理缓和双方对立情绪。经多轮沟通,村委会与71名村民最终达成一致,约定于5日内付清全部欠款。
“原本以为要折腾很久,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钱拿到了,也没伤和气。”村民老李高兴地说。本次巡回调解不仅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也有效修复了基层社会关系,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04 模式推广:集成司法服务优势,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本案71起借贷纠纷,从立案到调解成功用时不足3天,充分彰显了“巡回立案+示范诉讼+批量调解”模式在化解群体性纠纷中的高效性与实用性。该模式通过司法服务下沉,大幅降低群众诉讼成本,以非对抗方式平衡权益保障与基层发展,切实提升司法公信力和群众获得感。
“从前觉得法院很远,现在发现法官就在身边。”村民朴素的话语,是对该机制最大的认可。这一实践也为基层法院高效化解同类纠纷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下一步,汪清县人民法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完善“巡回立案+示范诉讼+批量调解”一站式解纷机制。围绕人民群众在司法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优化流程、健全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司法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司法温度。同时,该院将积极发挥司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推动和保障作用,以高效优质的纠纷化解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文图: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