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30万公顷林海间,活跃着一群特殊的“生态卫士”。近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以司法为笔、山水为卷,通过严格司法、协同共治、巡回普法等综合举措,在喀斯特地貌上书写生态保护法治篇章,让世界自然遗产之地的青绿底色愈发鲜亮。
司法利剑护青山:从严从快彰显法治刚性
“没想到采几株草、捕几只鸟,也可能会触犯法律。”2025年7月,环江法院将一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的庭审现场“搬”到了长美乡爱洞村,庭审后的以案释法让村民深受触动。
环江喀斯特的峰丛沟壑间,画眉鸟的啼鸣曾是村民熟悉的自然音符。但部分村民误以为这些鸟是寻常的山野物种,未意识到其保护价值。事实上,画眉鸟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旁听审理后,当地群众认识到,非法猎捕贩卖画眉鸟要受到法律严惩。
一直以来,环江法院始终以“零容忍”态度筑牢辖区生态安全司法防线。近三年来,针对辖区内滥伐林木、危害野生动物等犯罪,法院坚持从严从快审理,共审结涉生态环境案件119件,结案率达99.16%,以司法刚性彰显生态保护决心。
特别是在涉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环江法院联合检察、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依法公开审理并集中宣判相关案件3件22人,形成有力震慑。
“打击不是目的,源头预防才是关键。”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院长蒋林飞表示。如今,辖区内滥伐林木等生态环境资源刑事案件数量大幅下降,越来越多的村民从生态破坏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守护的参与者。
跨域协同织经纬:构建喀斯特司法保护网
2024年5月,在“贵州茂兰—广西木论”连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喀斯特峰丛间,一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巡护活动拉开帷幕,法院干警巡护的身影穿梭于黔桂边界。这源于环江人民法院与贵州荔波县人民法院建立的司法协作机制,从跨域立案到裁判标准统一,通过签署《跨区域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构建起无缝衔接的保护网,让横跨两省的喀斯特森林有了“共同监护人”。
环江人民法院持续深化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在跨省协作基础上,进一步联动融水、罗城等地法院建立生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跨区域协作机制,联合保护区管理部门开展“党建+巡护”活动,构建起信息共享、联合办案、协同修复的立体防线。
同时,环江人民法院还聚焦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通过设立“喀斯特世遗生态保护巡回法庭”,在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乡镇设立“法官工作站”,现场调解纠纷、提供法律咨询,将司法服务嵌入综合治理体系,推动生态矛盾在源头化解。
以案为媒润民心:鲜活教育培植生态共识
“有了这部地方性法规,我们就能更好地对家乡这片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公布施行后不久,来自洛阳中心小学的40余名师生来到“喀斯特世遗生态保护巡回法庭”,参加法庭开放日活动。法庭干警结合案例讲解条例,让法治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悄然扎根。
将法庭设置在生态保护最需要的地方,是环江法院深耕多年的实践方向。环江法院坚持“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将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滥伐林木罪等涉环境资源案件庭审搬至案发地,覆盖洛阳镇、驯乐苗族乡、长美乡等乡镇,推动巡回审判、法治宣传、综合治理等功能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模式落地见效。旁听的村民从最初的好奇围观,转变为主动带着孩子参与,一场场“家门口的庭审”成了最鲜活的普法教材。
不止于庭审现场,从“六五环境日”到“全国生态日”,环江人民法院将法治宣传延伸至每个生态保护关键节点,近三年累计开展巡回审判7次,举办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活动6场,发放环境保护宣传册约2万份。
夕阳为喀斯特峰林镀上金边,环江人民法院干警们正沿着巡边路前行,身影与青山融为一体。从巡回审判的法槌声到跨域协作的脚步声,从法治山歌的传唱声到孩子们的欢笑声,环江人民法院用司法智慧守护着世遗之地的每一片绿叶、每一寸土壤,喀斯特的青绿底色在法治护航下愈发鲜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毛南山乡大地上结出丰硕果实。
(作者:蒙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