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由北京金融法院数字法院团队承办的融法课堂的子品牌——“智法未来:AI与金融司法的融合之路”首期系列培训顺利收官。本次系列课程自今年2月开始,先后邀请了清华大学刘奕群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精武副教授、人民法院出版社总编辑助理张承兵和来自DeepSeek、北京知产宝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业界多位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领域的资深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大模型、人工智能在司法场景下的应用、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高质量供给的制度建构等主题带来精彩授课。北京金融法院全体干警及法律研修生积极参训,同享知识盛宴,在人工智能的引领下,打开了金融司法新视界。
部分课程内容
“如今,大模型具备了强大的通用特性,相较于传统模式为每一种花纹的钉子配一把螺丝刀,现在的新模式更像是强大的电起子搭配标准化批头……”课上,讲授人通过形象的比方为大家介绍大模型的技术演变。
“那么,该如何提升法律智能模型应用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呢?”大家就如何克服司法应用场景中的人工智能幻觉问题积极请教专家并展开热烈讨论。
本次系列培训立足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及其为司法带来变革机遇的现实背景,旨在通过引入交叉领域的全新视角,加强培育全院干警的数字理念,提升数字技术应用的技能和素养,进而引导广大干警深入思考数字化浪潮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司法、提升司法效率、促进司法公正。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专家们的讲授内容或滋养认知,或引发思考,可谓奉上了多场品类丰盛的知识盛宴。其中,通识性授课内容包括了人工智能及大模型的发展历史、技术原理和技术范式,人工智能的行业现状及产业分工,垂类模型的应用现状等,有助于加深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熟悉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技术性授课内容包括解读智能模型的算法逻辑、深度学习机制、生成式AI的训练过程、垂类模型的技术突破及发展瓶颈等,授课专家通过深入浅出的专业分析与通俗易懂的形象表述,引领广大学员真正走进人工智能,在直观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技术原理的认知掌握。应用性授课内容则聚焦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场景开发及应用现状,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能力,逐步渗透到司法流程的各个环节。
为了提升学习效果、丰富参训体验,课上,专家们通过“案例教学”优化授课方法,还借助互动问答现场解惑。在授课专家的点拨指导下,学员们不仅能够围绕人工智能技术涉及到的数据使用问题、科学评估问题、科技伦理问题等展开思考,还在更深层次上学会理性看待和客观分析“技术创新”。
本次系列课程结束后,专家们的精彩授课引发了热烈反响。在谈及参训体会时,干警们纷纷表示,通过学习吸收新知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脉络及应用原理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人工职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现状有了更直观的认知,更对人工智能未来赋能司法的广阔前景充满期待。同时,也有参训学员认为,如何完善技术并推出符合人民法院需求的智能产品、如何让法律垂类模型更加安全可靠落地应用于司法场景中,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都有赖于未来人工智能进一步的迭代更新和完善发展。
“智法未来”系列培训极大提升了全院干警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有效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司法实践的深度融合,也为北京金融法院继续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引。下一步,北京金融法院也将在落实好一张网布设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数字法院建设,为服务保障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司法助力。(储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