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叮咚”,2025年新学期伊始,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法治副校长信箱”就收到了一封来自玉林高中同学的“邀请信”。
“去年9月的‘开学法治第一课’令我记忆犹新,希望今年还能到我们学校开展这样有意思的活动。”热情的邀请声敲响了科技感满满的“开学法治第一课”的上课铃。
“小玉,听说你现在是反诈小能手了,是真的吗?”
“那当然啦,我现在可是装备了满满的反诈知识,随时为大家服务!”
2025年2月28日,玉林高中体育馆里掌声和欢呼声不断,玉林市中院少审庭法官李小莉与机器狗“小玉”通过互动对话模拟诈骗场景,向同学们展示AI技术如何通过预设程序识别并阻止诈骗行为。随后,“小玉”带领6个机器人在反诈主题音乐中翩翩起舞,将活动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开学法治第一课’从‘我要上’变成‘我想上’,‘法治副校长信箱’帮了大忙。”李小莉说,这个信箱就像是一座“桥梁”,让我们与同学们联系更加紧密,能更好地与他们成为“朋友”。
在玉林市学校,“法治副校长信箱”已经从特殊变成寻常,同学们都知道这个倾诉和求助的渠道,随时有需求,随时可投递。而信箱那头直通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又能高效权威处理问题。
“现在同学们都在传我的谣言,让我非常难受,您能帮帮我吗……”2024年9月20日,玉林市中院的“法治副校长信箱”收到了同学小刘的求助信。
李法官立即赶到小刘所在学校,向学校领导、小刘的班主任了解情况。
原来,小刘和小黄原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友,此前小黄把自己购买的电子产品给小刘使用,后小黄向小刘要回,但小刘认为那是小黄赠给自己的,不愿意归还。两人因此闹得不愉快。
就在此时,小黄听说小刘散布自己的私人信息,愤怒的小黄带人到小刘家中争吵。小刘的父母报警后此事暂时平息,但校园里开始出现针对小刘的谣言,小刘认为是小黄在“搞鬼”。
“学校必须对小黄作出处理,否则我们将起诉学校和小黄侵犯人身权利!”“你们有什么证据,我们也要起诉,小刘不仅要返还电子产品,还要赔偿精神损失费!”在调解室里,小刘和小黄的父母争执不已,谁都不服谁。
“我知道你们现在心里都有委屈。”李法官劝解,两个孩子还未成年,且是同班同学,你们起诉的话,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法院判决后,若是在校园里引发更不好的言论,两个孩子又该怎么办?
在李法官耐心地的释法说理下,双方家长渐渐冷静下来。两个多小时后,小黄和小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双方家长也意识到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示日后定会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心态变化,加强教育和管理,避免类似问题再发生。最终,双方相互赔礼道歉,纠纷得以解决。
一封求助信,解了心头忧,“挽回”心与心。“法治副校长信箱”是司法力量在校园里的延展,可以为在校未成年人提供“一对一”法律帮助和心理咨询,提高法治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目前,玉林市法院共选派169名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在各学校开设“法治副校长信箱”,以“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履职+法治副校长信箱全方位保护”新模式最大限度地畅通涉未成年人法律诉求渠道。
2024年,法治副校长化解校园矛盾纠纷18件,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防治“抓前端、治未病”落到实处。
在倾听未成年人心声的同时,“法治副校长信箱”亦向家长及老师开放,最大限度地畅通涉“未”法律诉求,收集侵害未成年人权益问题线索,形成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全方位保护。2024年,玉林市法院“法治副校长信箱”共收到信件、邮件117份,帮助学生解决校园欺凌、家庭矛盾等困惑与难题105个。
比“治病”更重要的是“防病”。玉林市法院的“法治副校长”会定期向学校发放问卷或到校实地调研,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群体的法治需求,提供“订单式”精准普法。
“法院开放日”、模拟法庭、辩论赛、演讲比赛、情景剧、趣味问答、法治游园会……玉林市法院积极探索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法治教育方式,让同学们体验式、沉浸式参与普法教育过程,不断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2024年,玉林市法院共各类普法活动30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3万余份,受教育学生12万余人。
此外,玉林市法院加大在“新媒体直播与短视频制作”赛道上的投入,精选普法内容,从故事化叙述、法律知识讲解、案例分析等方面提升作品质量,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传播力。2024年,玉林市中院共开展新媒体直播4场次,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超40万;发布普法短片25部,浏览量达7.7万余次;拍摄制作防治校园欺凌视频短片《默》获第十一届“金法槌奖”优秀奖。
(作者:阚媛、陈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