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又到一年开学季,为进一步推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共建平安校园,大兴法院组织该院20余名法治副校长与辖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5000余名师生在校园或法庭内开启了新学期的法治之旅。
而“开学第一课”等校园普法活动,正是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大兴法院)落实“六大保护”(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构建“法护未来”工程的重要工作内容。
专业法官带队
配齐配强司法守护力量
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是有效回应社会关切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有力切入点,为此大兴法院特设未成年人审判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领导亲自带队督办工作事宜,并成立专门的审判团队负责未成年人保护与预防犯罪工作,从各部门选派经验丰富、亲和力强的法官担任辖区25家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做到统筹推进、全面参与、责任到人。
2021年,大兴法院在黄村人民法庭挂牌成立了“少年家事法庭”,经过两年的运行积累,根据审判实践与司法治理需求,于2023年将少年法庭调整至刑事审判庭,并进一步整合审判资源,充实工作力量。目前,未成年人审判团队均按照“1法官+1书记员”模式组建,且注重保持稳定性,法官和书记员多年从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
为了打造专业过硬的审判团队,大兴法院建立“新知课堂”,定期组织团队干警学习。一方面学习新法新政、研讨典型案例、交流办案经验,让审判人员互学相长,及时掌握未成年人案件审判的最新司法动态,统一法律适用,确保严格公正司法。另一方面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综合知识学习,培养“一专多能”的未成年人审判团队,以便更好地完成延伸帮教、法治宣传等工作。
与此同时,大兴法院不断强化审判经验总结,注重案件向案例转化。围绕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校园欺凌、性侵、虐待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等案件,针对性开展司法保护调研,加大理论研究,注重总结审判经验、提炼裁判规则,多篇案例分析入选《中国法院年度案例》;用好最高人民法院法答网、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事例库,通过案事例库的评价、引领、教育功能,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减少涉未成年人侵权案件的发生。
立足审判实践
不断创新特色工作机制
“我会好好改正,我还要向我的父母道歉。”交通肇事者小林表示。据悉,未成年人小林在与家人争吵后驾驶汽车出走,却在刚上路不久发生交通事故。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人了解到,青春期的小林已经与父母进行了三年多的冷战,小林一案的解决不仅在于交通事故纠纷的化解,还要修复小林一家破损的亲子关系。于是庭审后,承办人启动“法官半小时”,分别与小林和其父母进行了“一对一”深入沟通。在法官的调和下,小林认识到了自己过激行为带来的危害后果,明白了父母养育的辛苦,小林的父母也了解到了小林多年来的心结,数年的冷战结束了,案件也妥善调解结案。
“法官半小时”制度,是大兴法院落实“寓教于审”工作机制的创新尝试,指在庭审结束后由主审法官与涉案未成年人开展半小时以上的“一对一”谈话,在谈话中,法官会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原因进行深度剖析,对其进行帮扶教育;会深度了解涉案未成年人的内心感受,进行积极适度的安抚引导;会帮助家庭修复受损关系,恢复良性沟通,鼓励未成年人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提供支持。
在不断探索适合未成年当事人生理、心理特点的工作方式过程中,鉴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等情况,为准确探求其真实意愿,大兴法院专门设立了“温馨小屋”,通过玩具、绘本等布置出和谐温馨的环境,帮助未成年人排除外界影响,消解其畏惧、抵触心理,降低其心理负担。考虑到未成年人法律知识薄弱,可能无法准确理解法言法语,法官在沟通时往往下足语言功夫,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常识的运用,提升沟通效率和有效性。认真落实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对于法定代理人及成年亲属不能到场的情形,积极联络被告人所在学校和居住地居委会、村委会代表到场,三年来共为11名未成年被告人指定合适成年人,有效保障了未成年人诉讼权益。
除此之外,大兴法院持续完善社会调查观护制度,选聘热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退休教师作为社会观护员,在调解或判决结案后进行定期回访,持续关心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2024年对72名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60次,在3件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对4名监护人予以训诫,发出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提示书及家庭教育指导令3份。在每起涉及未成年人监护、抚养、探望等民事案件中发送《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规范引导作用,督促家长“依法带娃”。
对于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且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被告人,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坚持教育、感化、挽救为原则,帮助其重回社会、校园和家庭。2024年,已对5名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进行了全面封存。
联动“六大保护”
完善未成年人司法工作体系
在发挥审判职能的同时,大兴法院积极联络公安、检察、司法行政、妇联、教委、团委等多个部门,助推“六大保护”融合,积极探索儿童救助协作、性侵害儿童犯罪人员信息公开、不良青少年移送工读学校等措施,促进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协同发力。
与区妇联创立“伴视家园”,通过人民调解、婚姻家庭辅导、专业心理疏导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法院、妇联、民政等各部门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中的作用,将情理法深度融合,为化解探望权执行难题提供有益参考,所撰写案例入选“2024年北京市依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典型案例”。
与区妇联、区司法局、区民政局等部门共同构建的妇女儿童维权“一轴多翼”多元化解家事纠纷机制,全力构建教育引领、调处优先、判决为辅的综合解纷模式,在审理相关案件时,注重对未成年人及家长进行监护评估、心理疏导、亲情修复,多维度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2022年,大兴法院推出“1+6法治同行”工作机制,即通过“一镇街一支部”搭建党建共建平台,以“一哨点、一法官、一订单、一课堂、一活动、一通报”等形式融入基层治理,在此基础上,该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也更加细致、多元,通过与社区、村、社会组织等的积极联动,未成年人“法治保护网”织得更细更密。例如,通过搭建与辖区学校的常态化沟通合作平台,大兴法院就审判案例中反映出的教师资质审查、校园监督管理、课外教育培训等问题,及时发出司法建议,进行法律提示。
坚持预防在前
深度开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
“抓前端、治未病”是大兴法院在推进法治建设、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过程中秉持的重要原则,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亦是如此,聚焦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源头治理涉未成年人侵权案件,普法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大兴法院选派26名专业法官及法官助理组成“法治副校长授课团”,定期前往学校开展普法授课,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同学校的普法需求,以及当下未成年人相关的热门普法话题,“量身”制定普法课程。
2024年,共通过“开学第一课”“法院开放日”、模拟法庭、线上小课堂等多种方式开展校园普法70余场。尤其在春秋开学季、“六一”国际儿童节等特殊节点,与教委、学校合作,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情景剧展演、辩论会等法治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沉浸式”学习法律知识,“零距离”参与司法互动,增强学法效果,为平安校园建设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此外,大兴法院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开拓线上普法空间,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推出“小兴知法”系列微课堂,针对“粉丝经济”、网络安全、校园欺凌等老师家长关注度较高的问题给出相关法律建议。
未成年人审判工作被称为“特殊的希望工程”。大兴法院将继续以司法力量助推“六大保护”协同联动、融合发力,推动形成保护关爱未成年人的法治屏障,与社会各界一道守护未来希望。(刘媛媛)
来源:《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31日 第2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