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人民法院立足司法审判职能,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增强乡村司法资源供给,抓实司法服务资源力量下沉,实现新时代司法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有机融合,为基层治理增添法治“成色”。
联动乡村能人,搭建纠纷化解“多车道”
基层是纠纷发生的“源头”,也拥有化解矛盾的第一个“过滤器”。如何实现与基层解纷力量双向奔赴,为矛盾纠纷寻得更优解,是鱼峰区人民法院常做常新的课题。
2025年2月初,邓某文、邓某明是两兄弟,父母相继去世后遗留了一张八万多元银行卡,要想取款,所有继承人必须通过公证或诉讼确定权益,于是他们找到了法庭。
据了解,两兄弟父母是再婚夫妻,母亲再婚前又有四个子女,该案件涉及十五人的转继承和代位继承的等问题,且居住在全国各地。
“我们如果直接对这件案件作出判决,或将导致一案生多案。” 雒容人民法庭负责人朱张燕说,于是法官找到了该村的村干部、调解员和族老,了解该村丧葬传统以及老人家庭成员等情况。
2月7日上午,一起特殊的云庭审在雒容人民法庭科技法庭开庭,这起案件的十五位当事人在云上法庭见面了。
“大家都是一家人,家和万事兴……”在法官和村干部、调解员、族老调解下,其余13位继承人明确表示放弃自己的继承份额,同意全部银行存款由邓某文、邓某明继承。一场云调解历时不过三十分钟画上了句号,实现案结事了。
“调解主要是要让当事人听得进去,相信调解方案是合法合情合理的,而情理就在群众身边。”朱张燕介绍。
“因雒容镇群众乡土观念较强,我们在法庭指导下,积极参与婚姻家事、相邻关系等矛盾化解,让纠纷得到化解。” 雒容镇调解员黄富安说。
2024年以来,雒容人民法庭诉前调解团队在“法官+法官助理+乡村能人”模式的合力协作下,在诉前调解、辅导、鉴定、送达等工作上积极作为,累计诉前化解纠纷337件,引导诉前鉴定质证25件,切实发挥乡村能人在引领乡风文明、调处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最大效能。
凝聚地方力量,构筑源头纠纷“桥头堡”
“前几年,他没经村里同意,就占了隔壁两家的地……”
“今年,我要运木材,他在我的地上种桉树,堆放钢材,堵着路不让走……”2024年10月,基田村的陈某和张某因土地使用权等问题起纷争。
现年72岁的原告陈某拥有基田村南侧一块土地的合法使用权,陈某指出张某私自侵占了作为公共通道的中间部分,并在该区域堆放了钢管,还在陈某的土地上种植了大量桉树,严重影响了陈某的日常生活和土地使用权。
一场纠纷,两家各有说法。路堵了,两家心里满是结。
面对矛盾,鱼峰区人民法院阳和人民法庭联动了当地司法所、村委会、综治办等相关部门组成工作组,多方联动,以“劝、谈、说、教”的调解方式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相互体谅,最大程度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
经过耐心沟通,释法明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被告张某的妻子同意立即清除非法设置的障碍物,并将土地恢复至确权状态。在工作组的协助下,现场立即组织力量清除了钢管,并砍伐了违规种植的桉树,土地顺利恢复原貌。
“乡村纠纷涉及乡风民情等复杂因素,化解乡村纠纷,需要立足乡土资源,深谙当地情况的人民调解员和村居干部是重要的解纷资源。”阳和人民法庭法官蒋茂金表示。
近年来,在探索推动家事纠纷源头化解、就地化解的道路上,鱼峰区人民法院也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惯,积极将辖区各部门和各领域的法律能人,纳入进基层解纷的“朋友圈”。2024年以来,鱼峰区人民法院积极引入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基层自治组织调解等多种调解方式,对接23家人民调解委员会和95名村居干部、网格员,实现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全覆盖,方便群众遇事找调解、调解用平台,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法治”底色。
把脉村规民约,弘扬乡村文明新风尚
鱼峰区雒容镇连丰村党员活动室桌面上放着一份村居红事报告备案表,那是连丰村党总支部副书记覃世才2024年10月填写的,他在表中承诺到,两个女儿“零彩礼”出嫁,党员带头做榜样。
据了解,2024年以来,雒容镇13个村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红白理事会成员、村后盾单位干部职工深入村屯相继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活动从“书面语”变为“聊家常”,从“单一宣传”变为“算细账”,从“会议室”变为“月下夜话”,村民坐得住、听得进。鱼峰区人民法院以人民法庭为依托,通过设立便民诉讼联络点,加强指导村民制定村规民约,规范自治管理的深度拓展,共同参与化解纠纷,已成为乡村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们家为了结这个婚已经欠债,现在分开,她却一分钱也不愿意退还,这让人以后怎么办,这公平吗?”
“彩礼是他家主动给的,感情不和也不是我的错,我的感情就不值钱吗,凭什么退!”2024年9月,小罗与小郭各执一词,情绪激动。
小罗与小郭于2021年经人牵线搭桥认识后不久,便谈婚论嫁。后小罗向小郭给付彩礼50000元及金戒指一枚、金手镯一个、金项链一条。婚后约半年,两人因性格不合频繁争吵,选择不再共同生活。小郭诉至法院,要求离婚并要求小罗返还彩礼及首饰等财产。
对案件进行分析研判后,法官谢祥兵没有直接开庭审理,而是与村民理事会成立联合处置小组,上门了解情况,讲清移风易俗的道理,最大程度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
“感情的基础不是靠彩礼的多少,而是两人彼此宽容、互相帮扶、共同进步。”谢祥兵从情理法角度入手,向两人介绍了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的相关司法解释。
同时,谢祥兵还结合自身多年办案经验为小罗举例说理,告知其二人的婚姻已维持两年半有余,婚后双方一起生活,且小罗给付的彩礼数额并未明显过高,小郭接受彩礼后也进行了回礼,法院将对于他提出的返还彩礼的诉求不予支持。双方当事人认可法官的说法,就此案结事了,不再纠缠。
“经过这件案件,我们意识到基层很多案件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如果村民之间多点沟通理解,许多问题都可以避免,但若事事不注重小节,也会攒出大矛盾。” 谢祥兵说,法官和村干部逐步达成了共识,可以通过村规民约,为村民日常生活增加行为规范指引。
“有了这个,村民做事心里有底,出问题也有个商量的方向,村里会越来越好。”覃世才对推行新的村规民约很有信心。
从点到面,鱼峰法院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的脚步留下一路足迹。鱼峰法院将立足乡村乡情,继续探索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新举措,绘就崭新‘乡治’画卷。
(作者:欧阳九林 黄思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