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多措并举筑牢安全底线 为推动实施“百千万工程”贡献安全力量
首页> 法治频道> 平安中国 > 正文

多措并举筑牢安全底线 为推动实施“百千万工程”贡献安全力量

来源:南沙区平安促进会2024-09-13 14:38

  近年来,广州市白云区应急管理局围绕完善基层应急指挥体系、健全责任机制和强化执法震慑等重点工作,以“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四个促进年”等一系列活动为抓手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断攻坚克难,筑牢安全防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以高质量安全护航“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完善基层应急指挥体系。局党委始终把助力“百千万工程”纳入重点内容、“头号工程”。加强镇街应急管理能力“十个一”建设。制定镇街应急办工作指引,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内容、保障措施、工作要求等5个方面,指导镇街开展“十个一”建设,即有一个组织架构、有一个工作机构、有一套运行机制、有一套应急管理工作清单、有一个应急指挥中心、有一个值班室、有一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有一支应急管理网格队伍、有一个应急装备物资仓库、有一个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强镇街指挥调度能力。加强村居应急管理能力“六个一”建设,即有一个组织架构、有一个工作机构、有一个指挥平台、有一个救援站点、有一套管理机制、有一个宣传阵地。以行政村为试点,全面推广至各居委会。夯实应急管理体系基层基础,从组织机构、工作机构、指挥平台、救援站点、管理机制、宣传阵地六个方面规范提升全区404个村居的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动镇街应急力量整合,加强基层应急抢险队建设。全区共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共280支,其中专业应急救援队伍39支(社会救援力量1支),镇街综合救援队伍58支,村居综合救援队伍183支。

  二是健全责任机制。建立安全生产“六张工作清单”工作机制(责任边界清单、监管对象清单、长效机制清单、安全检查清单、量化任务清单、责任追究清单),出台《广州市白云区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监管责任分工》,厘清29个部门、200个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责任边界;研发白云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条块结合模式对25.52万家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差异化管控措施;创新提出“三问”工作机制,解决了“不知道、不会管、不愿管”的难题。为助力“百千万工程”提供了“驱动力”。

  三是聚焦重点攻坚。完善安全韧性强化机制,打好“百千万工程”集成式组合拳。聚焦安全基础薄弱事故多发的重点领域,部署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建筑安全、环境保护“四个促进年”专项行动,围绕37项重点任务,明确64项整改措施,成立5个临时党支部、4个攻坚小组。紧盯结果指标、执法指标和过程指标,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研判,纪检、组织部门发挥专项监督作用,对责任不清、措施不力、行动迟缓的单位采取警示约谈、挂牌督办、取消评优评先资格等问责措施,营造“敢监管、善监管、严监管”氛围。

  四是强化执法震慑。安全生产领域实施行政处罚1057宗,办理7宗行刑衔接案件、4宗典型案例,对9起生产安全事故开展“一案双查”,组织镇街交叉执法2轮次,移交线索立案143宗,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大幅下降60%。大力整治消防安全隐患,消防立案1857宗,罚款98万余元,行政拘留75人,三项指标同比上升365.03%、169.28%、177.78%,停租出租屋165栋、拆违9000余平方米;电动自行车执法量(16.31万宗)同比(10.79万宗)上升51.2%,全区火警数量同比下降20%以上。狠抓交通安全整治,高风险运输企业同比减少53.1%,建立行人、电动自行车违法劝导抄告机制,将违法人员记录推送至其居住地街镇,同步抄告违法人居住社区、村居、工作单位等,面对面开展警示教育,提高违法成本,行动开展以来,通报机关事业单位非机动车违法人员1549人次,营造了齐抓共管氛围,交通亡人事故同比下降9%。为助力“百千万工程”提供安全保障。

  五是培育安全文化。结合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创新推出“12345”应急安全培训模式;启动白云应急安全万人大培训。组织180余名镇街、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到深圳、惠州开展应急安全专题培训,谋划23期军事化、封闭式应急安全综合集训,计划培训村社干部3294名;8期“白云应急讲堂”,全方位科普应急管理常识。

  六是健全技防措施。提升安全管理的智治水平,助力“百千万工程”。开发智慧应急系统,建立直达403个村居的应急指挥中心音视频联通体系,汇聚11个部门信息化数据,融合370M、卫星、自组网、公网等通信终端设备,应急指挥调度的辅助决策能力持续提升。持续推动安全防范工作向事前预防专型,优化升级火灾预警监测平台,安装智能烟感173458个,安装智慧用电安全监测设备234套,12.11万栋出租屋完成消防“十件套”装配;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端口22.74万个,143个建筑工地、89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安装在线监控预警系统。

  来源:广州市白云区应急管理局

[ 责编:刁慈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惠民:着力培育发展风电装备产业

  • 西藏林芝:探秘措木及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塞尔维亚与金砖国家合作组织创始人左兰·约万诺维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并表示中国的先进技术让塞尔维亚获益匪浅,
2024-10-09 04:20
细胞衰老在胚胎发育、损伤再生、癌症和机体衰老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10-09 04:5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安徽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2024-10-09 04:55
当前,各地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引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康有序构建。
2024-10-09 04:55
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左)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右),因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获得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以表彰他们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2024-10-09 09:25
记者8日从宁夏农林科学院获悉,福建、宁夏两省区农业科研人员经过共同努力,成功培育出适合在西北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闽宁1号”。2018年,福建、宁夏农业科技专家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抗病品种不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着手水稻新品系育种技术合作。
2024-10-09 09:25
此后,胡志晋开始研究中尺度数值模式,类似天气预报,不久后,创建了中尺度大气云分辨及催化模式,形成了CAMS云降水模式系列。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发展,胡志晋也因此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气象局科学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
2024-10-08 09:29
维克托·安布罗斯(左)和加里·鲁夫坎(右)因发现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而获得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7日宣布,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2024-10-08 09:26
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大势所趋。在我国,一场关于建筑的绿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从北国的冰封之城到南方的热带岛屿,绿色建筑的身影随处可见,
2024-10-08 05:05
北斗产业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我国实现高精尖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替代的奋斗史,也是推进全面自主创新和原创性产业发展的探索史。
2024-10-08 04:00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也在不断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2024-10-08 04:00
经过为期10个月的发掘,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出土了漆器、木器、竹器、铜器、玉器等多种质地类别的文物680余件套,考古专家还在其中发现了国内迄今为止最早的告地下书和木板船模型。
2024-10-08 04:00
坚持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
2024-09-30 10:00
作为信息通信业“风向标、晴雨表”,2024国际信息通信展日前在京落下帷幕。
2024-09-30 09:58
相信随着各项改革举措落细落实,全社会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的氛围将更加浓厚,广大妇女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提升。
2024-09-30 09:57
大规模设备更新关系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既稳增长又促转型,既利企业又惠民生,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2024-09-30 09:56
天峨龙滩特大桥主孔将世界混凝土拱桥跨径世界纪录一次性提高155米,比国外最大跨径混凝土拱桥大210米,建造风险大。
2024-09-30 09:55
除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推出的《唐宫夜宴》,河南台的另一部大空间沉浸展《隐秘的秦陵》也在上海获得广泛关注。
2024-09-30 09:54
接下来,释放出的氢气可能与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甲烷(一种可以在火星黏土表面储存数十亿年的碳形态)。科学家提出,这些被封存的火星碳或许有一天能被回收并转化为推进剂,为火星与地球之间的未来任务提供动力。
2024-09-29 09:50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地球外核存在一个与赤道平行的环状区域。液态外核内探索到的低速地震波暗示,这些轻化学元素浓度较高,可减缓地震波的速度。
2024-09-29 09:4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