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田昕禾)街道车水马龙涌动人间烟火,网络业态蓬勃彰显数字活力。作为超大型城市,首都北京的繁华与活力背后,始终将法治作为城市治理的“定盘星”与“压舱石”。近年来,全国各地加速探索创新性网络普法实践,而北京凭借首善之区的责任担当始终走在前列,以一系列特色举措勾勒出网络法治建设的“首都图景”。
11月19日,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北京站”暨收官总结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活动以“e法善治网聚同心”为主题,全面展现网络法治建设丰硕成果和“全国网络普法行”品牌活动成效。
整合品牌矩阵 打造网络普法“京”字招牌
启动仪式现场,北京市委网信办网络监管和应急指挥中心主任焦旸分享了北京在网络综合治理中的创新实践。为打破普法资源分散壁垒,北京市委网信办牵头联合司法、教育、媒体等多方力量组建“首都网络普法联盟”,通过建立健全互联互通工作机制,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普法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联盟重点打造“e法润京华”品牌矩阵,既精心策划针对性强的特色普法产品,又开展线上线下同步的主题活动,全年累计举办各类网络普法活动超百场。
会上,“首都网络普法联盟”成员单位共同发布“共建网络法治共享清朗网络”北京倡议,从“带头学习网络法规、自觉遵守网络秩序、主动践行网络文明、坚决维护网络安全、推动智能技术向善、携手共建网络法治”六大维度发出号召,倡议内容直击网络治理要点,引发全场参会者共鸣。
据了解,依托“e法润京华”核心品牌,北京进一步挖掘各区特色,推出了“一区一品牌”普法模式:朝阳区聚焦数字经济普法,海淀区主打高校法治宣传,通州区结合城市副中心建设定制内容……通过“量身定制”普法形式与内容,让法治宣传“因地制宜”、更接地气,有效提升网络普法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此外,北京市委网信办还创新打造“京彩网络新风尚”品牌,围绕“青年好网民”“巾帼好网民”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先后推出“趣话网络文明”剧情式互动条漫、“京彩好网民指南”微短剧等融媒产品。这些作品以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文明理念网络传播、文明典范网络宣介、文明创建网络赋能、文明实践网络延伸,让“文明上网、依法用网”成为首都网民的行动自觉。
汇聚普法动能 “网”罗法治力量织密安全网
“您好!我是‘京小e’,专注于互联网法律科普,我致力于为您提供权威、专业的法律解答……”打开“京小e”服务页面可爱的卡通形象映入眼帘,亲切的语言风格让人感到温暖。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智能普法助手已通过54万字权威专业内容训练,能精准回应网民法律需求。
据介绍,“京小e”是北京市委网信办依托“文心一言”人工智能大模型底座,研发推出的首都网络普法智能体,是市委网信办开展科技普法、智慧普法的创新探索。该智能体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以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模式,为网民提供24小时在线的精准、高效法律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京小e”开展“一对一”互动对话,也可通过语音通话实现“法律问题当场问、专业解答即时得”,切实解决了传统普法“时效慢、触达难”的痛点。
在社交平台端,北京组织属地重点网站平台,结合各平台特点指导开设普法栏目,综合运用图解、数说、短视频、动漫等形式,通过首屏首页推荐、流量倾斜、智能分发等多种手段,推出一系列“网味足、法味浓、回味长”的优质内容产品。抖音“抖来普法”项目自2021年启动以来,五年间累计汇聚150万件投稿作品,内容播放量超992亿次,覆盖网络用户达100亿人次;微博#律师说法#话题浏览量突破17亿次,每日通过@微博法律矩阵推送的案例解读,让“遇事找法”成为网民的思维习惯。
除了数字端创新,北京还善于挖掘“线下流动载体”的普法潜力。针对共享单车“投放量大、使用频率高、覆盖人群广”的特点,北京先后依托全市80万辆、60万辆不同批次的共享单车,将语音播报改造为普法宣传窗口,内容涵盖网络安全、防诈骗、个人信息保护等主题,累计触达人群超7亿人次,让市民在骑行途中就能“耳濡目染学法律”。
场景浸润体验 解锁普法学法新体验
“参与网络普法问答挑战,赢取学法纪念品!”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前的广场上,该校法律协会会员刘同学手持活动引导牌,热情招呼过往师生。此时,一场网络普法游园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沉浸式互动让法律知识“活”起来、“动”起来。
游园会设置多个特色互动环节。“证据保卫战”游戏中,参与者需根据任务卡要求,从场景中的五个“证据”里选出至少两个真实有效的凭证,在模拟情境中学会“用证据维护权益”;“一掷即一智”活动,参与者通过掷沙包获取答题资格,题目聚焦电信诈骗识别、网络骗局防范等热点,答对即可兑换书签、笔记本等普法周边,让大家在游戏中记忆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
“以前觉得法律条文很枯燥,这次在游戏里不知不觉就记住了‘怎么辨别钓鱼链接’‘个人信息不能随便给’,比单纯看手册有意思多了!”刚兑换完奖品的何同学说,手里还拎着印有“e法善治网聚同心”字样的帆布袋。
游园会现场,海淀区委网信办还联合海淀区检察院设立“普法服务站”,检察官们耐心解答师生提出的“网络购物维权”“自媒体内容合规”等问题,并送上的《网络法治宣传手册》,用专业又暖心的服务,把普法“外卖”送到大家身边。

检察官们正在为活动参与者解答法律问题。中青网记者田昕禾摄
此次中国人民大学法治游园会,是首都网络普法联盟“互动日”系列活动之一。类似活动还将在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以不同的形式陆续开展,以青春视角解读网络法治,为首都网络法治建设注入鲜活动能。
不仅如此,北京的浸润式普法还精准覆盖不同群体。针对企业需求,北京市委网信办联合北京互联网法院,在“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开区)设立“数字经济普法e站”,通过常态化“上门送法”、一对一“法治体检”,推动企业合规经营;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e 起首护”“妈妈评审团”“互联护苗”等活动,制作动画、漫画、情景剧等符合青少年语态的普法产品;针对老年人群体,举办“银龄智护大讲堂”“数字素养进社区”,聚焦网络诈骗、消费陷阱等高频问题开展专题宣传,助力老年人“安全触网、智慧上网”。
2025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正式施行。这部关于全民普法的基础性法律,为首都网络普法工作提供了制度遵循,也让北京此前探索的“科技+普法”“场景化普法”“分众化普法”等实践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大城之治,机杼万端。过去五年,北京始终与国家网络法治建设同频共振,将网民需求转化为普法实践,让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开放自信的首都北京,正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完善网络法治体系、创新普法形式,让法治精神融入城市数字血脉,不断书写网络空间治理的“首都新答卷”,续写新时代的“京”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