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记者 许瑶蕾
造纸厂“废水养鱼”、中药园药渣再利用……江苏省越来越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法治保障”实现“变废为宝”。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江苏出台了《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引导企业在法治框架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科技创新与法治建设的协同发力,正为江苏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更多企业在法治轨道上书写“创新+绿色”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清澈水域中锦鲤游弋,芳草地上梅花鹿休憩、鸵鸟踱步、孔雀展屏……这不是动物园,而是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东纸业)环保公园的一角。近日,在这家扎根镇江28年的造纸企业,记者了解到其从高耗能企业向“国家级绿色工厂”转型的故事。
工业废水变清流,造纸企业养鱼喂鹿,在金东纸业,这不仅是技术成果,更是依法治理的生动体现。
金东纸业水环处处长赵国福介绍,企业严格遵循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了覆盖废水产生、处理、排放全流程的规范化长效管理机制。“我们坚持‘不违法、不违规、不打擦边球’的‘三不’原则,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通过构建“源头减量+循环利用+末端深度治理”的全链条管控模式,金东纸业实现90%生产废水回用,剩余废水经自建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各项指标不仅远低于国家标准,更符合地方环保部门的管控要求。
为保障治理效果,公司制定《废水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责任,定期委托第三方检测并公开检测结果,主动接受监管部门与社会公众的监督。
“合法合规是环保工作的底线。”赵国福表示,企业累计环保投入资金超20亿元,建成50兆瓦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超5000万千瓦时、年节水量达700万吨。通过常态化环保合规培训和多渠道普法宣传,企业树立起“违法必受罚、合规促发展”的法治意识,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而在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鱼跃医疗)位于镇江丹阳的展示区内,记者看到了一款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只需将柔性电极埋入皮下,系统每三分钟自动采集血糖数据并传输至手机,实现从“餐前餐后两次扎针”到“无痛连续监测”的跨越。
鱼跃医疗副总经理郑洪喆介绍,公司近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26亿元,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严格执行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同时,严格遵循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管理手册,年节约用水4380吨,废气有组织排放处理率超90%,实现生产废弃物100%合规处置。
在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凤堂),蓝芩口服液、苏黄止咳胶囊等常用中成药的生产场景令人眼前一亮——机器人精准投料、大数据智慧调控,传统中药生产正朝着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升级。
据介绍,龙凤堂的中药整体集成物流与机器人投料系统,在将生产执行系统应用于中药提取环节、实现全流程智能管控的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合规追溯体系,确保每一批中药材的处理、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排放都可查、可溯,严格遵守环保与药品生产相关法律规定。
龙凤堂工程设备总监孙哲介绍,企业投资1.25亿元建成两座智能化污水处理站,设计、建设、运营均严格遵循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法规要求,累计处理污水超600万吨、减排有机物逾15万吨,所有排放数据实时上传至环保监管平台,接受在线监控,确保合法合规排放。
2025年3月投用的沼气锅炉项目,通过“高温焚烧—余热锅炉—脱硫脱硝”系统实现能源回用,年处理沼气超400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万余吨,相当于种植286公顷森林的碳汇效益。记者了解到,这一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既符合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法治化绿色发展经验。
绿色低碳理念同样渗透到能源企业发展中。在国家能源集团泰州发电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其一项二氧化碳捕集项目,采用醇胺吸收法工艺捕集燃煤机组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年捕集量达50万吨,捕集的二氧化碳可用于化工合成、油田驱油等领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项目从技术选型到建设运营,都严格遵循环保法规与碳减排政策要求,确保每一项减排成果都合法合规、真实可查。”该企业总经理袁电洪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