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记者 蔡长春 王春
“东海明珠”浙江舟山普陀,既是渔歌悠扬的千年渔都,更是“海上枫桥”的创新沃土。
作为普陀区综治中心主任,缪增辉深耕这片蓝海20余年,从基层民警到平安建设领航者,他以“向海而生”的智慧创新机制,以“枝叶总关情”的初心化解矛盾,让平安建设的“普陀答卷”在浪潮中愈发清晰。
缪增辉肤黑眉浓,透着乡里人的淳朴,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智慧。
普陀的平安建设工作始终绕不开“海”的基因——近千个岛屿星罗棋布,渔民、渔船、渔企流动频繁,传统工作模式难以适配。
多年来,缪增辉全程参与、推动、见证普陀平安建设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平安建设不是零散补漏,必须有系统性蓝图。”这是缪增辉一路走来最深的体会。
在缪增辉的带领下,普陀区综治中心不断优化整合流程机制,为群众提供受理、调解、仲裁、诉讼、执行全流程服务,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
为更好赋能平安建设,普陀区创新推行“网格夜访”工作。作为此项工作的分管领导,缪增辉参与建立“网事夜商”“日汇总、周会商”等工作机制,巧解联系群众“时间错位”问题。
据统计,“网格夜访”工作实施以来,普陀区已累计解决群众各类问题数千件,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面对海上纠纷调处“点多面广、跨海越洋”的困境,如何更好地让平安建设力量“跟着渔船走、伴着浪花行”?
缪增辉深知,唯有创新方能破局。
于是他当起了“攻坚队长”:将原先的海事渔事办迭代成有海事法官入驻的海上综治中心,让人员、资源、功能如潮水般汇进港湾;引入退休法官、派出所所长、资深渔老大等组成“专家库”,让团队既懂“法言法语”也懂“渔言渔语”。
海上综治中心的创新不止于此。中心启用后,外地船舶也慕名而来,受理案件量激增200%以上。
缪增辉提出“立足普陀,胸怀天下”理念,高效处理本地案件之余,主动服务市外、省外涉海纠纷——
针对远洋渔船“维权无门、望洋兴叹”的痛点,他联合区委政法委推动在“浙普远98号”远洋保障船上设立国际版“海上共享法庭”,依托卫星网络等数字技术,实现“千里之外,一键解纷”,为东南太平洋海域作业的全国500多艘远洋渔船提供法律服务;推动普陀区与13个沿海市县、25个涉渔镇街、36个渔业村社结成“海上枫桥”联盟。
2024年以来,海上综治中心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64起,总案值达1.2亿元。如今,这里已成为渔民信赖的海上“专科医院”,全国海事商事争端解决的“普陀样板”。
能够取得如此不俗成绩,与缪增辉的职业生涯和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缪增辉从警校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岗位是普陀区公安分局110民警,很多警情都是现场调解纠纷。缪增辉通过不懈努力,逐步成长为同事口中的“现场调解之王”,许多纠纷在出警现场就调解成功。
2017年,40岁的缪增辉担任普陀区公安分局督察大队大队长;2020年,他任职于普陀区委网信办专职副主任岗位,承接了浙江省网信执法办案中心建设试点任务……
2022年初,45岁的缪增辉成为普陀区综治中心主任,他用专业的法律素养化解纠纷,用丰富的经验智慧创新机制,用真挚的为民情怀传递温暖。
在缪增辉的办公室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九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他刻在骨子里的信条。在纷争的漩涡里,他总能以真诚为“压舱石”,稳稳托住民心。
2022年发生的一起远洋渔船越界捕捞案,让20多条渔船滞港,渔船所在的公司损失持续扩大。缪增辉带领政法委、司法局干部扎进案卷,30天连轴转,白天协调相关部门,夜里钻研法条,最终不仅让渔船复航,更为占全国40%份额的普陀远洋产业立下参照规矩。
2023年4月,内蒙古姑娘小杜的父亲在外籍船上意外离世,责任认定成谜。缪增辉排除万难,助小杜拿到应得赔偿款。
2024年,他依托“人员失联修复、证据共享”等工作机制,帮助千里之外的一名困难群众依法获得赔偿,事后收到一封感人的手写感谢信。
今年5月,缪增辉聚焦远洋渔民“钱袋子”,推动成立全省首个远洋渔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为上万远洋渔民撑起“安薪”天空;6月,他主持起草《新就业群体矛盾纠纷调处标准指引》,成功化解网约车停运损失纠纷29起,平均处理周期缩短20%,让劳动者感受到“身后有法,心中有底”。
乘“枫”破浪化解海上矛盾纠纷,营造良好海洋法治环境……缪增辉努力绘就一幅“平安千岛、法治蓝海”的动人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