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私挖地下室致整楼开裂、私拆承重墙威胁居民安全、违规改造燃气管道埋下爆炸隐患……近年来,此类触目惊心的违规装修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持续引发社会关注。少数业主为扩大空间铤而走险,致使全楼居民生活在安全隐患之中,这些案例以最直接的方式敲响了居住安全的警钟。
违规装修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结构性安全风险突出。拆除承重墙会直接削弱建筑承载能力,破坏楼房结构完整性与抗震性,可能引发墙体开裂、楼体倾斜,大幅缩短建筑使用寿命。
居住安全隐患频发。违规增设卫生间、厨房,易导致漏水渗水;私改水电燃气设施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
对经济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一户违规可能导致全楼房产价值缩水,后续修复、赔偿等问题还会引发邻里纠纷,影响社区和谐。
我国多部法律法规已明确规范装修行为,构筑起建筑安全与公共安全的制度屏障。民法典第272条规定,业主行使专有部分权利时,不得危及建筑物安全,也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15条规定,不得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第5条进一步细化了装修中禁止的危害结构安全行为。
违规装修者可能承担民事、行政、刑事三重法律责任。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擅自变动房屋承重结构将被责令改正,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还要承担行政责任;若严重危害住户安全、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依据刑法第115条第2款规定,将涉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行政机关可对违规行为处以罚款、责令恢复原状等行政处罚。此外,若物业公司未尽到监管职责,也将面临行政处罚,甚至需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尽管法律明令禁止,违规装修仍屡见不鲜,背后是业主认知、利益驱动与监管体系等多重因素的交织。
部分业主法律意识淡薄,为追求“空间最大化”不惜违规作业。有的甚至明知故犯,如安徽霍山案例中,业主白天挖掘、晚上运土,还用3米多高围栏遮挡施工区域,已属知法犯法。此外,利益驱动也是重要因素,尤其在租赁市场,部分房东或二房东为追求更高收益,违规加建隔断、增设独立厨卫。相关的监管体系存在一定漏洞,物业公司常因缺乏执法权而难以有效制止违规行为,部门之间协调不畅导致监管出现盲区,事后处罚力度不足也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治理违规装修这一顽疾,尚需多管齐下、系统施策。
首要是完善监管体系,可通过立法与信用管理强化物业公司的管理责任。例如,《福建省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办法》规定,对未开展装修日常巡查、未及时劝阻违规行为的物业企业予以信用扣分,这一做法值得借鉴。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并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
事前预防远胜于事后补救。加大违规装修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增强警示效果,帮助公众树立依法文明装修的意识;鼓励市民成为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和邻里安全的“监督员”,营造共同守护居住安全的良好氛围;技术手段也可提供支持,如利用智能监控、定期巡查等方式,实现对“野蛮装修”的早发现、快处置;对于涉及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变动的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应依法报送审查机构审核。
严格的事后追责机制同样必不可少。综合运用民事、行政与刑事责任追责机制,让违规者付出应有代价。相关部门必须一管到底,切实解决受损业主的合理诉求。
在现有治理基础上,还可探索引入社区共治机制:发挥社区基层组织作用,将装修管理纳入社区治理范畴,建立志愿巡查队伍,形成群防群治局面;推行装修保险制度,以经济手段引导业主规范装修;建立行业“黑名单”,对多次违规的装修企业及人员实施行业禁入。
(作者:杨勤法,系华东政法大学投资与建设法治研究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