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招转培”“无证中介”等典型案例涉案金额最高达近百万元
@求职者:提升防范意识 远离求职陷阱
“本以为是高薪offer,没想到是培训陷阱!”明年即将毕业的小吴提起求职经历仍忐忑不安。近日,北京市人社局联合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等五部门公布2025年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典型案例,4起案件集中曝光了“招转培”、无证中介、非法培训等就业陷阱,涉案金额最高达近百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一些针对求职者焦虑心理设计的陷阱已成为侵害劳动者权益的高发区。
四大“黑招”专攻求职者软肋
“招聘—培训—贷款”的连环套、无资质中介的虚假承诺、超期经营的劳务派遣……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揭开了就业市场中的多种侵害劳动者就业权益的违法行为,违法者能够精准把握求职者的心理弱点特点。
“招转培”是较为隐蔽的就业陷阱。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招聘平台发布软件开发岗位信息,许诺月薪过万,吸引求职者投递简历。面试时却以“技术不达标”为由,将其推荐至关联企业参加培训,表示“培训合格即直接录用”。毕业生小张缴纳8000元培训费后发现,所谓的“就业指导”仅是批量投递简历,承诺的录用更是无从谈起。北京市昌平区人社局执法人员指出,这类骗局利用了求职者对高薪的渴望和对行业认知不足的弱点,通过“先就业后付费”等模糊表述混淆视听。
无证经营的“黑中介”则以更低成本获取利益。北京某人力公司在未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的情况下,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网络招聘长达4年之久。执法人员核查发现,该机构发布的“国企直签”“包入职”等岗位均为虚构,仅靠收取中介费牟利。
非法职业培训同样暗藏风险。北京某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在无任何资质的情况下,以“健康管理师包过”“速成拿证”为噱头,收取学员学费累计近百万元。不少学员反映,所谓的培训仅是播放过时网课,考试前承诺的“内部资料”从未兑现,最终既未取得证书,学费也难以追回。海淀区人社局表示,非法培训机构往往缺乏合规教学场地,不仅教学质量无保障,还存在消防隐患等安全风险。
联动织密监管网络
面对花样翻新的就业陷阱,北京市启动跨部门专项行动,通过“精准摸排+从严处罚+公开曝光”的组合拳,全力净化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专项行动采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执法人员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违法线索,对网络招聘平台、校园周边中介机构等重点领域开展突击检查,减少对合法经营主体的干扰。
在案件处置中,执法部门坚持“零容忍”原则,依法从严从重处罚。对北京某人力公司的无证中介行为,朝阳区人社局依法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1万元,责令其删除虚假招聘信息并补办许可证;针对某劳务派遣公司的超期经营行为,海淀区人社局以三倍违法所得标准处以罚款,累计罚没金额超百万元……截至目前,专项行动已查处各类行政违法案件157件,罚没款项共计330余万元。
“曝光是最有效的震慑。”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专项行动实行“重大案件公开制度”,通过官网、官微及时公布典型案例,既提醒劳动者规避风险,也倒逼企业规范经营。同时,五部门建立联动处置机制,确保违法线索“接诉即办”,形成“企业自律、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
求职者必备的“防骗指南”
资质核实是防骗的首要关卡。职业中介机构必须持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劳务派遣单位需具备有效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职业培训机构则应取得民办学校办学许可,对短视频平台等非正规渠道的招聘信息需格外警惕。针对网络招聘岗位,可通过企业官网、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用人单位注册信息。
警惕收费陷阱是防骗的核心原则。“任何以培训、服装、保证金等名义收取费用的招聘,都是违法的。”执法人员明确指出,求职者面试时若被要求缴费、办理贷款或购买设备,应立即终止应聘,并保留聊天记录、缴费凭证等证据,及时向人社部门或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对“高薪保底”“包过拿证”等不切实际的承诺,要保持理性判断,通过行业协会、在职员工等渠道核实信息真实性。
留存证据是维权成功的关键。求职者应妥善保存招聘简章、面试通知、劳动合同、工资条等材料,对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尽量通过书面形式确认。在北京某劳务派遣案中,劳动者因留存了工资转账记录和工作证,成功追回社保补缴款项及赔偿金共计12万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权益保障是就业质量的底线。”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专项行动成果,对违法企业实施联合惩戒。同时提醒广大求职者,就业之路无捷径,唯有提升自身技能、增强防范意识,才能在求职过程中规避风险,实现高质量就业。(记者 赖志凯)
来源:《工人日报》(2025年11月10日 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