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山东东营黄河口正处于候鸟集中栖息的黄金时节,万鸟翔集,场面壮观。然而,11月1日,多名网友通过社交平台发帖爆料,称一只飞翔的大雁在此处遭无人机撞击后头部重伤,当场殒命。此事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与讨论。(见11月4日《扬子晚报》)
这一悲剧并非孤例。从某地水库无人机穿梭鸟群惊扰栖息,到某地仙八色鸫被过度投喂影响生存,不文明的拍鸟行为正以“记录自然”之名,行伤害野生动物之实。当无人机的螺旋桨成为悬在候鸟迁徙路上的利剑,如何管住那些失控的镜头,已成为一个现实课题。
技术本无罪,罪在滥用者。一些摄影者为追求“大片效果”,不惜动用多架无人机协同驱鸟,将候鸟视为可随意摆布的活道具。这种“为出片而拍”的逻辑,实则是将自然生态异化为消费对象。江苏淮安曾发生过东方白鹳被无人机绞断双腿致死的惨案,新疆赛里木湖的大天鹅因不堪无人机骚扰而奋起反抗——无数案例警示我们:当摄影失去对生命的敬畏,先进的设备可能会沦为生态杀手。更加讽刺的是,某些摄影比赛中竟出现无人机近距离巢拍作品,这不仅是一种不良示范,更暴露出相关方面管理的混乱。
类似现象暴露了监管的滞后与执法的困境。尽管《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妨碍鸟类生息繁衍,一些地方也将自然保护区划为禁飞区,但现实却陷入“看得见却管不着”的尴尬——保护区管理方缺乏执法权,只能口头劝阻;禁飞区划定程序复杂,落地缓慢;违规者常利用管理空档“黑飞”,取证追责困难。这种有法难依的现状,正在让来之不易的生态修复成果面临威胁。
守护候鸟迁徙的翅膀,需要构筑多重防线。立法层面应尽快明确无人机扰鸟行为的法律边界,细化惩戒标准,让过失撞鸟、故意驱鸟付出应有代价。管理端则应加快推进保护区禁飞区划定,部署无人机侦测反制系统,建立违规飞行黑名单制度,实现“以技治技”的精准管控。行业自律也不可或缺,这方面诸如宁夏摄影家协会发布的自然生态摄影行为规范、山东东营摄影比赛的参赛限制等,都为生态摄影确立了“不干扰是底线”的基本准则。
无人机本可成为生态监测和保护的得力助手,却在某些人的滥用下变成了伤害野生动物的凶器。当卷羽鹈鹕的优雅飞行被无人机群打乱,当东方白鹳的生命在螺旋桨下终结,我们应当深刻反思:生态摄影的真谛在于守护而非征服,在于尊重而非占有。期待法律长出牙齿、管理落到实处、敬畏常驻人心,更好留住河口的壮美“鸟浪”,让镜头真正成为记录自然之美的工具。(郭元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