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王金虎
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今年是全民普法40周年,也是“八五”普法收官之年。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该法自11月1日起施行。在10月3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黄薇表示,法治宣传教育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宣传教育事业全面迈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新纪元,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国家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
法治宣传教育法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机制,明确法治宣传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教育。
黄薇介绍,法律规定国家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同时,抓住“关键少数”和“未来多数”,明确推动国家工作人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从青少年开始抓起。
“这些规定对于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司法部副部长胡卫列表示,法治宣传教育法从公务员录用考试、日常学法、年度述职、监督等各个环节,“全链条”构建起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为其树立依法履职的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胡卫列表示,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是“软任务”,是法定职责,是“硬指标”。法治宣传教育法在总结“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类主体履行普法责任作了系统性制度安排,进一步压实了各方的责任。
“法治宣传教育法专设法律责任一章,明确相关主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行为边界和法律后果,为规范普法行为、夯实普法责任、维护普法工作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胡卫列说。
打造层次递进的法治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在校学生超过2.8亿,学校47万所。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文斌表示,学校是法治宣传教育的主阵地,青少年是法治宣传教育法明确的重点对象。
近年来,教育部持续发力,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各个阶段。“教育部以符合教育规律为原则,来构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体系。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蓝本,积极打造层次递进、结构合理、有序衔接的法治教育体系。”张文斌介绍。
义务教育阶段,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法律”的种子;高中教育阶段,在“思想政治”等课程中设置法治教学模块,强调遵纪守法,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点;高等教育阶段,设置“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公共基础课程,使大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国培计划”专项培训、支持师范院校开好法治相关课程等方式,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法治素养。
张文斌表示,此外,教育部以理论研究为动力,不断强化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学理支撑。通过有组织科研,积极发挥专家研究能力、整合跨学科力量,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有关理论研究。陆续发布“中小学法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实证研究”“青少年法治思维的生成逻辑及培育机制研究”等项目,创办全国首个《青少年法治教育》专门期刊,布局建设一批研究中心,为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综合增强网络法治宣传效果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互联网已经成为法治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之一。
“法治宣传教育法有力回应了互联网时代普法工作的现实需要,明确了一系列的网络法治宣传教育的法律制度,为全面强化网络普法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网信办网络法治局负责人黄春华表示。
黄春华介绍,法治宣传教育法明确了网信部门工作职责与网络服务提供者义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通过开设法治专栏专题、刊播法治公益广告、报道法治新闻等形式,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鼓励支持运用新平台新技术新产品和无障碍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对老年人、残疾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条件具备的同步采取语音、大字、盲文、手语等无障碍信息交流方式。
近年来,网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推动网络普法成为法治宣传教育的最大增量之一,取得了积极成效。
此外,黄春华介绍,国家网信办联合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开展“全国网络普法行”系列活动,3年来累计开展活动3000余场次,打造《法脉千年》等一系列网络普法精品剧作,推出网络报道28.3万篇次,网上点击量超过165亿次。
“接下来,网信部门将持续强化网络法治宣传品牌的示范引领,着力探索创新法律专业理性与鲜活生动表达相融合的网络法治宣传特色风格,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推进智慧普法,深化线上线下普法融合互动,综合增强网络法治宣传效果。”黄春华表示。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31日 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