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记者 陈畅
近日,在青岛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暨2025国际版权论坛上,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游戏《黑神话:悟空》等6部作品获颁中国版权金奖作品奖。这再次说明,中国版权的创新实践,既为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助力,也为各国版权发展提供了广阔机遇。
作为中国版权领域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盛会,本届版博会吸引了全球目光。
记者采访了解到,本届版博会以“数智引领未来,版权创新发展”为主题,设置五大板块,规划场馆面积近5万平方米,共吸引57个展团、超1100家企业参展,集中展示全球版权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成果,系统总结“十四五”期间版权工作历史性成就,高水平搭建版权产品和服务展览交易国际化平台,深入推进国际版权领域交流对话,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提供版权支撑。
走进版博会的山东展厅,菏泽市巨野县的工笔牡丹花格外引人瞩目。巨野县是“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工笔画之乡”。目前,巨野县已拥有8个绘画专业镇,50个绘画专业村,56家基层画院,书画产业从业人员2万多人。
巨野县书画院业务科科长林玥告诉记者,过去,画工们最担心的事情是自己精心创作出来的作品被人仿冒抄袭,辛苦的劳动换不来相应收益。近年来通过强化版权保护,显著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自实施版权登记政策以来,该县已有510余幅作品成功注册,有效遏制了作品的非法复制,促进了文创产品的创新与多样化,画作也从单一的作品价值衍生出许多文创产品,例如牡丹瓷、牡丹丝巾和牡丹华服等几十余种,走进了千家万户。”林玥说,“去年整个产业的综合产值达到了45亿元,在国内市场的占比达到80%,作品销往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更重要的是版权激励了创作者进行创新,画工们更加敢于投入创作。”
在淄博展台,淄博王凯睿智琉璃有限公司综合总监胡颖告诉记者,淄博琉璃主做的是手工琉璃,基本上都是十年二十年的老师傅手工作品,“不仅有手艺,还有创意。”之前部分原作创意被抄袭模仿,导致手工琉璃产业遭受冲击。不仅威胁到工匠们的生计,也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版权是保护工匠创意和手工艺价值的关键,有效防止了未经授权的复制,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价值提升提供了支撑。”胡颖说。
记者注意到,本次版博会一大亮点就是人工智能的加入。机器人现场写书法、表演架子鼓、弹古琴......人工智能在重塑创作、传播和消费同时,也提出了关于署名权、所有权、获酬权的挑战。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版权性、权利归属、侵权责任等问题在现行版权规则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如何在智能化条件下保护和运用好人类智力成果面临挑战,业界尚无共识。
在本次版博会上,业界专家对这一话题也展开了讨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文澜资深教授吴汉东认为,我们必须谨慎,让人工智能不仅可用,更要可控。他说,机器参与创作,是一个既成的事实,但是不可能和人一样取得作者的权利主体地位。
在埃及知识产权局局长Hesham Azmi则看来,人工智能绝不应削弱人类创造力的价值,同时还应该关注文化遗产在人工智能训练数据集中的使用。“我们努力使知识产权不只是一种保护体系,而是一种创造文化、一种重视原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版权不应当是技术进步的障碍。”
正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所言,“在创意重生的过程当中,版权使得创作者能够保持对其创作内容的控制,同时创新者有动力去寻找方法将这些内容带给新的受众和新的市场。”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为9.38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达到7.44%,2024年著作权登记总量超过1000万件,同比增长了19.13%。今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第一次跃升到了第10位。
可见,版权创新加速推动原创IP生态培育开发与转化,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极大增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