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记者 赵红旗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谈及河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河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哲近日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河南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条例》明确,完善粮食储备运营管理机制,承储省级粮食储备的企业应当剥离商业性经营业务,承储设区的市、县级政府粮食储备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储备业务与商业性经营业务分离,实行人员、实物、财务、账务管理分开。
据了解,《条例》共10章65条,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施行。
保障粮食生产
《条例》对耕地保护提出严格要求,明确应当通过建设和提质改造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在乡镇履职事项清单中明确高标准农田运营管护方面的履职事项,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和对污染源的监控。针对河南省严重缺水的情况,规定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等的建设和运行养护,保障粮食生产合理用水需求。
在种子方面,《条例》规定加强粮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建立种子储备制度,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条例》明确规定建立对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粮食安全保障相关指标在产粮大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的比重。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粮食生产者收益保障制度,更好提高产粮大县和粮食生产者积极性。
规范粮食储备
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条例》明确了政府储备的组成和用途,鼓励创新储备粮轮换机制,探索改进储备粮管理模式。
《条例》规定,加强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监管平台建设,提高粮食储备科学管理水平;加强资金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安排粮食储备工作相关财政补贴,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适应粮食流通管理新的形势要求,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不符合质量标准或者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可以组织实行临时收储。
促进粮食流通
《条例》聚焦河南作为全国小麦核心主产地和交通区位优势,在粮食流通章节专门规定:加强小麦交易平台建设和小麦大数据中心建设,优化粮食资源流动和配置,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资源生产配置枢纽,主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交通运输枢纽优势在粮食流通环节的重要作用,完善公路、铁路、水运相互衔接的物流体系,推动内河港口以及粮食航运码头建设,畅通淮河、沙颍河、贾鲁河等跨省粮食物流通道,降低粮食物流成本。
同时,《条例》规定,培育和发展粮食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支持各类组织开展粮食市场信息服务,为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提供产销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建设粮源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设施和产业园区。
推动产业发展
为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突出河南省作为全国口粮大省的优势,围绕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促进粮食就地就近转化,形成粮食生产、粮食储备和口粮需求相匹配的粮食产业布局;加大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鼓励粮食种植、加工旅游、教育科普、休闲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粮食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品牌建设,加强粮食品牌培育,打造知名粮食品牌,支持创建小麦、玉米、稻谷、花生等大宗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开展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
在降低粮食初加工企业生产成本上,《条例》规定“落实粮食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更好促进全省粮食产业民营经济发展。
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做好粮食应急状态应对方面,《条例》专设“粮食调控”“粮食应急”章节,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机制,明确为了调控粮食市场可以采取的相关措施。在“粮食应急”章节,健全粮食应急工作指挥机制,加强粮食应急体系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