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度厦门市“十佳”营商环境创新举措评选活动已正式启幕。今年,厦门市推出了一系列更具实效的创新举措。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作为厦门营商环境的建设者和见证者,投下至关重要的一票,共同选出您心中的“最佳答案”。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在厦门这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厦门法院始终牢记嘱托,以司法之力厚植营商沃土,在一件件“关键小事”里传递司法温度,让法治成为这座城市最闪亮的招牌。下面,让小夏带我们一起回顾厦门法院今年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0件实事。
1
示范文本助推立案“加速度”
湖里法院多措并举推广“要素式”示范文本,在诉讼服务中心引入要素式示范文本辅助生成设备,当事人提交传统起诉状及答辩状后,设备可智能识别、提取关键信息,快速生成规范的要素式起诉状及答辩状示范文本,有效提高立案效率、降低诉讼专业门槛。
2
小额诉讼案件受理费“减负担”
2024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小额诉讼案件在厦门降费,案件受理费在原有基础上减半。厦门法院根据国务院批复,进一步明确小额诉讼程序适用标准、完善工作流程,向金融行业主管部门等发出司法建议,推动全市上百家企业修改合同模板,增加约定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条款,激发程序效能。改革以来,全市法院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结案件29139件,平均审理天数缩短至22天,无一小额诉讼案件被再审,减收诉讼费861万元,有力推动商事解纷降本增效,让经营主体切实享受到改革红利。
3
金融债权诉前核查“提效率”
为解决司法程序空转问题、加快处置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厦门金融司法协同中心创新探索“金融债权诉前核查机制”,对债务人已有其他执行案件且法院已作出终本裁定的,法院可依金融机构申请出具《金融债权诉前核查证明》,作为呆账核销的依据,以提高不良债权处置效率。目前,已在首批146件金融纠纷中展开探索,不良债权处置效率是传统诉讼程序的15倍。
4
生道保全“放活水”
通过“账户置换+资金归集”方式“活封活扣”,为企业释放流动资金1.27亿元。运用预保全告知机制,合理选择查封财产,有效避免冻结企业流动资金。运用保全财产自行处置机制,帮助房地产企业有序去化存量商品房。建立概括性反担保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出具反担保函,在担保额度内不再对企业采取实物保全措施。
5
建立国企依法调解免责机制“消顾虑”
与市国资委联合出台促进涉诉案件公正高效办理工作意见,建立国企涉诉案件依法调解(和解)免责机制,对国有企业在司法程序中依法依规作出的调解决策,不作负面评价。
6
调解建议“化干戈”
在涉国有企业、金融领域等纠纷中探索建立调解建议工作机制。对适宜调解的案件,向当事人出具调解(和解)建议函,促进纠纷实质性化解。如,在赵某与厦门某房地产公司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中,通过调解建议函促成两起关联案件一揽子化解,得到当事人高度认可,相关做法被安徽等地法院学习借鉴。
7
数字经济“快保护”
制定促推新质生产力发展20条措施,加强知识、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司法保护。成立专业合议庭,廓清数据保护与利用边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优先选择厦门作为管辖地。涉“小红书”数据侵权案入选中国法院50件典型案例、福建法院参考性案例。参与制定全省首份影视合同范本,探索AI作品司法保护规则,促成数字经济全链保护。
8
执前保全扣划“促履行”
探索执前保全扣划、仲裁保后扣划机制,支持企业申请法院扣划被保全款项,推动174家企业自动履行,减少履行成本近200万元。海沧法院相关案件入选全国首批执行实施指导性案例。
9
建立预重整机制“焕新生”
出台危困企业预重整工作指引,依托“厦门破产公共事务中心”提供预重整咨询、引导、协调、融资等破产公共服务,扩大为危困企业“输氧造血”的融资渠道,助力困境企业“涅槃重生”。目前,已有10家企业通过预重整机制顺利进入重整程序,高效化解债务金额68.9亿元,盘活资产22.8亿元。
10
深化涉港跨境破产司法协作“畅循环”
出台两份工作指引,认可香港破产程序,支持内地管理人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请认可和协助破产程序,通过创新审理机制与细化流程,积极推动两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成功办理全省首例涉港跨境破产司法协作案,并促成另一起案件和解,实现福建、香港两地跨境破产协作从无到有的突破,对优化两地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关键小事”
是厦门法院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助力企业行稳致远的生动注脚
但我们的努力,远不止于此
助力厦门打造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厦门法院一直在行动
出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