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走进宁德时代锂电新能源车里湾基地,机器轰鸣,塔吊林立,一派繁忙而有序的建设景象;厂区外,运输物料的货车沿着规划路线依次通行,与基地内的施工节奏高效联动。这正是福建省宁德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近年来,宁德市先后引进和培育了宁德时代、青拓集团、上汽宁德基地、东南铜业等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企业200多家,形成了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和不锈钢研发生产基地,撑起了宁德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脊梁。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的坚实保障。“宁德法院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审判机制改革,通过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优化案件流程管理,不断提升审判质效,以精准裁判保护创新成果,为宁德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法治动能。”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下称宁德中院)民三庭负责人陆学宇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严保护,守护创新“生命线”
“现在宣判……”法槌落定,宁德中院对一起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件作出终审判决。
该案被告人邹某原系宁德某公司电芯工程部员工,在职期间掌握了该公司核心电解液配方。2016年离职后,其将配方披露给自己新就职的东莞某公司使用,导致原公司遭受经济损失1310.82万元。该案经宁德两级法院审理,最终认定邹某及东莞某公司相关人员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依法判处刑罚。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源头活水。”该案承办法官表示,该案的审结彰显了司法对核心技术及诚信市场秩序的坚决维护。通过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显著提高违法成本,目的是让创新者安心创业,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
为更好地服务创新创造,宁德中院推出“宁德服务”司法行动升级版,涵盖服务创新创造、智慧服务等20项便利措施,并与宁德市科技局联合出台加强协同保护文件,重点加强对专精特新“小巨人”及“瞪羚”等科技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既重视顶层设计,更看重实际成效。”陆学宇介绍,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已深入477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帮助企业防范知识产权风险。此外,宁德法院不断强化对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司法保护,完善技术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同模式,聘请技术咨询专家3名,深化产权保护和市场交易保障机制,推行司法服务直通车间、法官驻企等举措,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治化环境。
▲ 宁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巡回审判点揭牌
促公平,优化创新生态圈
随着产业升级和人才流动加速,涉及“跳槽”“挖角”的纠纷也逐渐增多。在不涉及商业秘密侵害的情况下,多数企业依据竞业限制协议维权,而对恶意“挖角”行为,司法裁判则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2023年3月,宁德某新能源公司起诉某科技公司等四被告不正当竞争一案在宁德中院开庭。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公司通过第三方,以劳务派遣、多层工资转支付、化名入职等隐蔽手段,“挖角”原告公司受竞业限制约束的技术骨干。
“该行为严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不正当地获取人才竞争优势,损害了原告公司的合法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法院一审判决四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370万元,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该案承办法官表示,人才流动是市场常态,但恶意破坏竞争秩序的行为必须依法规制。该案裁判明确了司法态度和立场,从源头上遏制了借“挖角”侵害企业权益的行为,净化了创新环境。
针对部分企业将他人知名商标登记为企业字号、导致市场混淆的现象,宁德中院积极延伸审判职能,向行政部门发送司法建议,推动在企业登记环节加强提示和审查,从源头减少纠纷。建议采纳后,相关案件数量同比下降80%,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不仅如此,宁德中院还聚焦恶意诉讼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调研,制定审判指引,强化司法引领,推动构建良性市场竞争秩序。
强协同,构建保护新格局
不久前,在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法院调解室,深圳某自动化技术公司代表与宁德某智能装备公司代表握手言和,这起历时两年的技术服务合同纠纷圆满化解。
纠纷源于2022年,宁德某智能装备公司多次委托深圳某公司提供电气调试等技术服务。深圳公司依约完成工作后,宁德公司因对部分服务细节存在异议而未支付费用。经多次协商无果,2024年11月,深圳公司诉至法院。
梳理争议焦点后,承办法官依托府院联动机制,联合行政部门专业人员多次调解,从法律、商业信誉等角度释法说理,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宁德公司支付技术服务费105万元。
“知识产权保护绝非一家之事,必须多方协同、社会共治。”该案承办法官表示,法院将协同机制全面融入纠纷化解各环节,引导当事人理性评估诉讼风险,力争将知识产权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初期阶段。
▲ 蕉城法院公开审理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
近年来,宁德法院持续深化与市场监督管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健全“司法+行政+N”工作机制,联合出台《关于完善知识产权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关于联合推进知识产权案件诉中调解工作的意见》《关于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工作指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确认无缝对接机制、案件意见咨询机制等,构建起“部门联动、多元化解、司法保障”的协同保护格局。目前,宁德法院已对接知识产权特邀调解组织11个,聘任特邀调解员6名。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宁德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案件先行调解成功率达63.91%,诉中调撤率为53.44%,一审服判息诉率高达97.8%,多元解纷成效显著。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关键在精准,出路在协同,目标在赋能。下一步,我们将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持续深化最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完善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强化跨域协作和全链条保护,让司法真正成为创新驱动的‘护航者’、产业升级的‘赋能者’。”宁德中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王锦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