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记者 孙满桃
近日,第六届“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国际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行。论坛中,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波兰、丹麦、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八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的法治建设与全球治理、智能社会的知识产权与数据制度、网络平台的智慧治理与数字劳动、数字文明的未来法治与制度形态等主题进行了发言和研讨,共议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本届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的主题论坛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京东集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等承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发表致辞。林尚立表示,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全球专家聚焦“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等主题展开前沿探讨。希望与会学者聚焦治理需求,以法治之策解决实践问题,紧跟数字技术发展进程,推动研究从“书本之法”走向“治理之策”。他希望,深化交流合作,推动数字文明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携手迈向普惠共赢的数字文明新图景。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洪祥在致辞中表示,法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必须积极回应数字时代需求,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法治基石。王洪祥指出,要完善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立法,构建科学完备、统一权威的法律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推动法学与数字科技交叉融合,夯实数字法治的治理基础;加强实践应用,以数字科技赋能法治建设,促进法治与科技良性互动。
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姜伟发表致辞。姜伟表示,人工智能治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议题。他说,人工智能技术兼具巨大发展潜力与全球性风险,其风险具有隐蔽性、跨域性和长期性特征,单一国家难以独立应对,必须依靠国际合作协同治理。姜伟表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先后参与或发起了多项国际倡议宣言,并持续通过对话合作构建一个公平、包容、有效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秩序,让技术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人类。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轶发表致辞。他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的设立历程与发展成就。作为中国法学院校中首个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研究机构,人大未来法治研究院自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使命担当。王轶表示,人大未来法治研究院在研讨中深刻认识到,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工具的改善、生产要素的丰富推动文明形态的转型,而文明转型必然带来法治的变迁。
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何志鹏致辞表示,应正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的差距,防止数字鸿沟加剧财富、科技、能力鸿沟,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人类共同福祉;以法治道路应对挑战,开辟普惠共赢的数字法治新路径,推动全球法学界共研数字时代治理规则、共商法治建设标准,在应对科技挑战中为未来法治找准方向。
京东集团副总裁胡焕刚在致辞中表示,京东集团将持续发挥平台作用,积极参与互联网法治进程,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行业与社会共治,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届“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国际论坛还发布了《中国自主数字法学知识体系原创性理论与标识性概念》以及12卷《人大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研究系列成果》,展示了《隐私与数据的法律研究》《数字财产权利的法律构造》《数字时代的权利理论》《人工智能的法律研究》《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治理》《平台责任:网络平台的治理机制研究》《数字时代在线解纷机制:理论重塑与实践创新》《计算法学方法初阶》等人大未来法治研究丛书及《个人信息保护法教程》等数字法学教材,呈现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领域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