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如何在依法监管的同时保障在矫渔民的生计?浙江舟山给出创新经验
首页> 法治频道> 原创策划 > 正文

如何在依法监管的同时保障在矫渔民的生计?浙江舟山给出创新经验

来源:光明网2025-09-30 18:46

  光明网讯 (见习记者 刁慈)舟山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涉海涉渔产业是舟山的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和特色产业,直接关系着众多海岛群众的生计。然而,对于处于社区矫正期的渔民来说,“非必要不出市县”的规定与出海谋生的需求形成了突出矛盾。

  如何在依法监管的同时保障他们的基本生计,实现监督工作与回归社会的有效衔接,成为检察机关亟待解决的民生课题。

  近日,记者跟随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的“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巡礼·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采访团来到浙江舟山,深入探访破解“谋生之需与监管之困”难题的“舟山经验”。

如何在依法监管的同时保障在矫渔民的生计?浙江舟山给出创新经验

舟山,停靠在码头的渔船。(光明网见习记者 刁慈 摄)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因涉海涉渔刑事犯罪接受社区矫正的渔民数量逐年上升,占舟山市年均社区矫正对象人数三成以上,且存在“谋生难、监管难、帮扶难”等问题。

  舟山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彬介绍,涉海涉渔社矫对象通常都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收入不稳定或停工意味着整个家庭陷入经济困难,甚至可能导致矫正对象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如何在依法监管的同时保障在矫渔民的生计?浙江舟山给出创新经验

舟山市普陀区社区矫正中心。(光明网见习记者 刁慈 摄)

  在舟山市普陀区社区矫正中心,记者见到了社区矫正对象吴某。今年54岁的吴某是家中主要的经济来源,他告诉记者:“我20岁出头就下海了,没有其他的技能,就是靠海吃海。按理说我们不能出海,但如果不出去挣钱,家里就没有经济来源。由于我们生活困难,政府允许我们出海去赚钱。”

  201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提出了人性化监管要求,强调在依法监管的同时,要帮助社区矫正对象修复社会关系和顺利融入社会。

  王彬介绍,2021年7月,舟山市人民检察院、舟山市司法局联合海事、海洋与渔业等十部门,会签出台《关于涉海涉渔社区矫正对象监管监督的若干意见》,明确涉海涉渔社矫对象申请外出活动的审批标准以及检察监督和监管帮扶办法,形成了监管监督帮扶“三位一体”、靶向矫治的“舟山解决方案”,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实现了社区矫正与渔业生产的“两不误”。

  舟山市人民检察院之后又联合舟山市司法局配套制定《社区矫正对象涉海涉渔外出活动监管监督办法》,细化操作性规定。明确涉海涉渔社矫对象因正常生产、生活需要可申请经常性跨市、县活动,申请期限最长可达6个月,活动范围扩展至全国海域。

  允许出海只是第一步,确保“管得住、矫得好”才是关键。

  涉海涉渔社矫对象出海作业时,常因海上风浪、气候等因素导致失联。舟山市普陀区司法局副局长乐军表示,过去依靠手机芯片定位,海上信号消失时常使监管鞭长莫及。

  2022年,舟山市司法局开发建设“涉海涉渔社区矫正联合管控平台”,整合公安、海洋渔业、海事等10个部门22项数据资源,通过搭建教育、就业、家庭、婚姻、经济、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7个维度风险模型,对社矫对象进行再犯罪风险预警,依托船只动态数据,对海上作业社矫对象实现风险预警一网提示。通过设立“治理端”和“服务端”两大模块,实现在线智能核验审批和人船轨迹比对,满足事前审批、事中监管、教育帮扶等需求。通过开发监管海图和在线通话核查功能,结合海洋渔业和海事部门数据,实现社区矫正对象动态信息实时掌握,构筑起协同监管、数据互换、全程闭环的海上监管“围墙”。

  截至目前,已有240人次涉海涉渔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出海,实现零脱管、零漏管、零再犯罪。

  乐军介绍,舟山还积极探索多元帮扶模式,民政、市场监管、人力社保等部门通过组织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矫正对象转产再就业。据统计,已组织就业技能培训40余场,提供就业服务470余人次,提供工作岗位近370个,110名矫正对象实现转产再就业,21名困难矫正对象落实了社会保障政策。

  据悉,这一“舟山经验”于2022年9月起在浙江省推广,2023年4月获最高检、司法部全国性推介,2024年获评“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优秀成果案例”。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