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案情回溯
厦门市翔安区某上市高新技术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因钢材购销合同纠纷被诉至翔安法院。原告立案当即递交了标的约400万元的财产保全申请。
承办法官经审查发现,被申请人作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显示其近三年年均营业额达15亿元、净利润超1亿元,判决生效后无法执行的可能性低,如果贸然保全恐怕会产生连锁反应。
但原告以其通过“企查查”等APP查询发现该上市公司涉诉60余起且其已依法提供保函担保为由,坚持要求保全。
办案
思路
一
审慎保全,平衡双方利益诉求
承办法官通过诉非联动机制,由区科技和工信商务局搭建沟通桥梁,多次与该上市公司法务沟通,既阐明保全的法律依据,又分析强制措施对企业的潜在影响。
最终,上市公司主动提供下属子公司银行账户配合足额保全,既保障原告权益,又最大限度降低保全措施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之后,原告申请追加保全金额,承办法官结合案情释明追加保全不具有必要性后,对其申请不予准许,原告对此未提异议。
二
高效审理,降低异地诉讼成本
针对当事人分处河北、天津、福建三地的现状,组织各方当事人以邮寄送达方式完成两轮庭前证据交换,提前锚定争议焦点。一次庭审完成全部判前诉讼程序,减少当事人往返奔波,以司法效率回应群众期待。
三
全程调解,推动纠纷实质化解
庭审结束后,承办法官通过电话、线上平台反复协调,促成各方当事人达成调解方案并线上签署调解协议。面对后续履行调解协议过程中因其他相关事项产生的分歧,持续跟进沟通,最终促使该上市公司下属子公司主动履行400余万元债务。该案从立案受理至调解协议履行完毕仅耗时三个月,实现案结事了。
法官心语
翔安法院 罗仁冰
“在涉上市公司的纠纷化解中,司法不仅是定分止争的标尺,更是护航企业发展的后盾。”
本案中,精准把握保全尺度、优化缩短审理流程、调解工作贯穿始终,是实现多方共赢的关键。通过行政协同搭建沟通桥梁,以柔性司法平衡各方利益,既能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又能为优质企业发展腾挪空间。以司法之力优化营商环境,需以专业为笔、以智慧为墨,在法律框架内绘制出公正与温度并存的司法答卷,让法治成为企业行稳致远的坚实底气。
供稿:翔安法院
出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