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据9月23日《法治日报》报道,当前医美市场出现一种令人忧心的现象:部分培训机构打着“三天速成”“零基础月入数万”的旗号,将医疗美容技术包装成快餐式消费项目。这些机构往往承诺毫无医学背景的学员在短短几天内就能掌握注射、光电等医美技术,甚至颁发所谓的“权威证书”。这种将医疗行为儿戏化的做法,正在给消费者健康埋下隐患。
“轻医美”之“轻”,本应是创伤之轻、恢复之轻,却被扭曲为责任之轻,速成班将复杂的医学知识压缩成营销话术,将精密操作简化为“点位设计”,用“规避风险”的承诺替代系统培训。当变美成为流水线作业、沦为营销游戏,这不仅是行业失序,更是对部分爱美人士健康的漠视——每一次非法注射,都是对消费者健康的威胁;每一张虚假证书,都是对该行业信誉的透支。
乱象背后,是逐利欲望、监管盲区。违法成本与暴利间的落差助长了侥幸心理;社交平台的算法推送、网红经济的华丽包装,为灰色产业链披上了“新业态”外衣。
“轻医美”背后,真不是“轻责任”。整治“轻医美”乱象,需以刚性制度筑牢底线,以柔性教育唤醒理性。可建立“黑名单”联动机制,让违法者无处遁形;推行“电子溯源”管理,让每支药剂、每台设备都有迹可循;强化平台审核责任,切断虚假宣传传播路径。
此外,还要让更多人认识到:外貌之美不该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而是健康与自信的自然流露,可将医美科普纳入公众健康教育,建立官方信息查询平台,让“先验证资质,再选择服务”成为社会共识。
真正的美,从来不该是风险的赌注,而是安全的果实。未来,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褪去浮躁的滤镜,回归医疗的本质。当我们不再用“速成”来衡量价值,不再以“捷径”去替代深耕,追求美的消费者才能真正乘上承载希望与安全的航船。(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