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事业迈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劳动者权益保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始终是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领域。北京市西城区司法局高度重视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援助工作,特对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法律援助案件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旨在精准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效,为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提供实践依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实施的三年里,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累计受理劳动争议类型案件2482件。这些案件数字的背后,承载着2482位劳动者的生计期盼与权益诉求,是法律援助制度在民生保障一线的生动实践,更是法治精神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体现。
数据画像
2482件案件的多维解析
三年以来,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受理民事案件3321件,其中劳动争议类案件2482件,占比高达74.7%,成为法律援助民事案件的主要构成部分。从年度分布来看,2022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实施首年,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11件;2023年案件数量增至759件,其间涉互联网用工纠纷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受理数量为745件,案件规模保持稳定;2025年上半年已受理467件,随着新业态用工模式的持续发展,相关案件受到广泛关注,预计全年受理数量将呈增长态势。
从案件诉求与涉及行业来看,2482件劳动争议纠纷的诉求主要集中在欠薪纠纷、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工伤赔偿、社保及福利纠纷、孕产期遭违法解雇等与劳动者核心权益密切相关的领域,涉及行业以建筑业、服务业、教培业、互联网行业为主。在受援人构成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占比达86.4%,其余为低保、重残等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特殊群体;女性受援人占比37.9%,涉及老年人、未成年人、退役军人等群体的案件相对较少。
从案件处理的流程来看,这些劳动争议案件覆盖了仲裁、一审、执行等程序。其中,劳动仲裁占比66.5%,是最主要的解决途径;一审占29.1%,执行占3%,其他占1.2%。截至目前,2482件纠纷中已有1460件顺利归档结案,累计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3265万余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重拾生活底气的温暖故事。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与承办律师的专业付出,也收获了受援人满满的认可——数十面锦旗承载着真挚的谢意,每一面都诉说着对法治温度的真切感知。
为了让受援人在维权的焦灼时刻少些等待,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在劳动争议案件援助中,用心压缩审查流程的每一环节。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或许因经济困窘盼着早日返乡,有人直到开庭前才匆忙求助,或是企业存在转移财产的风险等实际难处,中心专门开通了“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特殊情况受援人,实现“当日受理、当日审批、当日指派”,让法律援助的温暖不拖延;对开庭时间不足7天的案件,直接先行援助,确保每一位劳动者在维权的关键节点,都能及时感受到法律的支撑与力量。
破局之道
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的聚焦与突破
西城区作为北京市的核心功能区,肩负着“红墙卫士”的重要职责使命。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始终将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守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与地域特征,聚焦案件办理关键环节,取得显著成效。
1
聚焦群体性纠纷,高效化解矛盾冲突
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受理的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覆盖餐饮、互联网、物业管理、建筑等多个行业,其中进城务工人员群体占比显著,是援助服务的主要对象。这些案件打破了以往“单一性”“低学历”的固有印象,呈现出向“多领域”“高学历”延伸的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体性案件逐渐显现出数量增多、类型多样化、涉及范围广等新特征。在起诉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三年来受援人累计达80人次,以年轻进城务工人员为主,从事互联网软件开发、多媒体运营等工作。法律援助律师在案件办理中,始终以挽回经济损失、降低权益损害为核心,同步注重心理疏导,鼓励他们重拾信心回归职场。该案累计为受援人挽回损失400余万元,获得一致好评。
2
聚焦孕产期妇女,筑牢法律保障屏障
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专门组建妇女权益保障专业律师团队,为妇女群体维权提供专业化法律服务,其中孕产期女性是重点关注对象。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逐步构建起全方位保障孕产期妇女权益的法律网络,但实践中孕产期妇女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仍时有发生。郭女士便是众多受援女性中的一员,其在孕中期时,公司以“未经领导审核,擅自给自己加工资”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法律援助律师深入挖掘案件证据,构建起缜密的证据链,最终以清晰的证据材料与严谨的代理意见获得仲裁委认可,裁决双方劳动合同继续履行,从根本上维护了郭女士的合法权益,为遭遇不公平对待的孕产期妇女带来了法治希望。
3
聚焦工伤赔偿案件,柔性化解维权难题
工伤赔偿是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的高发诉求,此类案件普遍存在劳动关系认定难、维权周期长、企业逃避责任等痛点与难点。为此,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积极探索专业化、人性化的法律服务模式,为工伤劳动者筑牢权益保障防线。在谭某长达近五年的维权历程中,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在确认劳动关系、认定工伤等级、主张工伤赔偿等关键阶段,持续为其提供法律咨询、证据收集指导与法律援助服务。法律援助律师为促使谭某尽快获得赔偿,多次与法院沟通协调,最终促成案件调解结案,谭某获得28万元工伤赔偿,这起历时近五年的维权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未来展望
法律援助服务的深化与拓展
三年以来,西城区司法局始终围绕群众需求,深耕法律法规适用,在实现“应援尽援、能援尽援”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劳动争议案件特征与受援人困惑。未来,将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服务质效。
一方面,扩大劳动争议案件普法宣传力度。一是增强宣传的针对性与专业性,探索与施工工地、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社区、妇联、残联等单位合作,联合开展定制化普法宣传活动,提供专题法律讲座;二是广泛征集劳动争议纠纷典型案例,在择优推送至“法治西城”公众号发布的同时,尝试将“典型案例+法律法规+维权途径”整合汇编成册,打造便于携带查阅的“劳动维权宝典”,提升劳动者维权意识与能力。
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一是对新业态劳动者案件实行全程跟踪机制,坚持“一案一分析、一事一梳理”,在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给予受援人充分的心理慰藉;二是定期组织“头脑风暴”圆桌会议,邀请办案律师参与“案件分享与探讨分析”,交流办案经验、研讨难点问题与争议焦点,以激发办案灵感、拓宽服务思路,提升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的办理质效。
过去三年,西城区司法局在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打造法律援助新品牌、整合法律资源、缩短审查时效等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劳动者维权成效。展望未来,区司法局将进一步强化新业态权益保障,优化服务模式,加大专题宣传力度,让法律援助真正成为劳动者维权的“法治后盾”,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法治社会贡献坚实力量。(魏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