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凭学生证做双眼皮,享八折优惠”“准大学生隆鼻,按高考成绩1分=1元减免费用”“这个夏天,送自己一次医美是最好的毕业礼”……每到暑期,针对青少年的医疗美容揽客广告,总是会充斥线上线下。
过分夸大颜值的重要性,制造青少年和家长的“颜值焦虑”,再利用年轻人对变美的追求,推出打折优惠等低价诱惑,吸引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整容整形——这样的医美营销,不仅瞄准家长的钱财,让青少年身心面临安全风险,更向社会传递一种不健康的审美观念。
记者近日探访了上海市一家私营皮肤管理中心。该店开设在一幢写字楼内,仅有三张按摩床位,主营业务为面部清洁、按摩、敷面膜等。就是这样一家生活美容机构,却在开展医疗美容促销活动。
比如,打一支“瘦脸针”(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新客体验价仅400多元,还提供1000元/次的上门注射服务。
记者询问初高中生能否打这种瘦脸针,负责人立即表示欢迎:“瘦脸针没有年龄限制,我们最小的客户才15岁,还在上初中。”
对于青少年注射瘦脸针的安全问题,该店负责人信誓旦旦“不会有意外”。
但是,根据媒体报道,医疗美容意外近年时有发生,其中不乏青少年。
今年春天,江苏无锡一名女孩在一家无证美容院注射“深层补水水光针”后,面部出现溃烂,后来发展为全身性皮疹,还出现发烧、头晕等严重症状,险些丢了性命。
今年上半年,北京一位金女士在一名医生家中注射了水光针,面部出现严重问题,司法鉴定为十级伤残。
2019年,山东滕州某医疗美容诊所为患者魏某实施隆鼻术,造成术后鼻头坏死。
受访医学人士指出,医疗美容项目作为医疗活动,风险客观存在。青少年身体仍在发育,并不适合做瘦脸针等医疗美容项目。但一些医美机构为了商业利益,对青少年大肆推销本可不做的医美项目,并且对医美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轻描淡写,甚至只字不提。
部分青少年热衷做医美,源于社会上一种扭曲的审美观助推。
某些用人单位片面看重求职者的外貌,轻视求职者的内在素养,向社会传递了错误观念。求职的不易和压力,就转化为部分家长和青少年的“颜值焦虑”,通过医美来美容,以期提升职场竞争力。
事实上,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美容一直持审慎态度,将医疗美容纳入医疗行为管理,与生活美容严格区分。
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等文件,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机构,必须在行业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医美的执业者,必须取得实施医美项目的执业医师资格。实施医美项目,必须在相应医美机构或开设医美科室的医疗机构进行……这些要求详细而具体,正是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人身安全,维护患者的根本利益。
但在不良商家眼中,商业利益似乎比患者的健康还重要。一些开展医美项目的主体并没有取得执业许可证;一些单位的医美从业者,有的并不具备相应医美项目的执业资格,有的只是参加一个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上门注射服务,违反医美项目必须在医美机构或医美科室进行的硬性规定……
风险,常常就隐藏在违规行为中。
一些市场主体大做广告,宣称自己的医美项目有优惠,实际使用的药品和器械多是无品牌或非正规渠道采购;一些医美执业者给患者动不必要的手术,实际上根本不具备相应资质;一些非法医美机构将营业场所设在写字楼内甚至违规上门服务,操作环境根本达不到无菌标准,极易引发感染。
非正规医美机构行医,不具有正规医疗机构对手术过程的管理监督,一旦出现事故和纠纷,消费者极易陷入维权困境。
严防医美营销侵袭,需要多部门共同发力,筑牢守护青少年健康的安全防线。
期待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部门行动起来,对社会上片面强调容貌的畸形理念进行纠偏,引导用人单位树立唯才是举、技能为上的正确用人导向,卸去青少年心头的容貌焦虑枷锁。
市场管理部门加大巡查力度,严查无证医美机构等害群之马,引导生活美容机构依法诚信经营,禁止违法从事医美活动,维护行业正常经营秩序。
卫生管理部门加强行业管理,推动医美行业执业者自律,规范医疗美容行为,严禁超范围行医。
网络管理部门引导平台畅通举报渠道,不给违法开展医美诊疗咨询、医美就医引导的网络营销提供便利。
学校、家庭要更多走进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建立科学正确的审美,不要轻信“扎了针就能变美”的谎言,要有“内心充盈、知识丰富的你本来就很美”的自信。即便真有需求,也得擦亮眼睛,选择正规机构,千万别被那些低价营销骗局蛊惑了。
策划:令伟家
统筹:曹建礼、李代祥、刘雅萱
记者:陈潇雨、袁全
题图漫画:潘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