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社评】遏制畸形加班文化,打造健康职场生态
首页> 法治频道> 法眼观察 > 正文

【社评】遏制畸形加班文化,打造健康职场生态

来源:工人日报2025-08-12 09:48

  如果劳动者长期被畸形加班文化裹挟进而超负荷工作,极有可能产生身体过劳、心理抑郁等后果,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而对企业发展而言,一味鼓励加班,忽视甚至漠视劳动者的正常休息权,同样隐患重重。

  据8月7日九派新闻报道,8月6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贴出了一则《关于加班的通报表扬》,并称“这是朋友工作的电商公司发布的7月加班通报表扬红名单”。名单上的员工因“具有高度责任感、默默无私加班奉献”上榜,其中最高加班时长达到159.96小时,最低也有68.41小时;在通报表扬的末尾,该公司号召全体员工以上榜人员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事后,该公司工作人员称,公司并非强制加班,主要看自身工作情况,运营岗位相对忙碌,加班情况更多,同时称:“如果是申请加班会有加班费,自己主动加班没有申请的话,是没有加班费的,具体情况还要问财务。”

  一份关于加班的通报表扬,瞬间引发舆论关注,网友们的态度几乎一边倒——“不像是表扬”“企业倡导这种文化,真是悲哀”……

  这一大红背景的表扬信上,员工的月加班时长和平均下班时间均被详细列出,这些数字看起来颇为刺眼,因为根据我国劳动法的明确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不超过44小时,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而榜上员工的月加班时长均超出了法定上限,有的甚至超出数倍。

  这些员工的加班都是自愿的吗?在企业中如此大张旗鼓地宣扬加班文化、鼓励员工加班,合适吗?

  客观而言,加班当然可以有,加多少、怎么加,法律上都有明确规定,真正引起人们不适的、让人反感和厌恶的,是过度、病态的加班,是“加班光荣、不加班可耻”的畸形加班文化,是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对员工进行道德绑架,以及诸如“领导下班我才下班,别人加班我也加班”等“表演式加班”的情况。

  近年来,畸形加班现象不时被网友和媒体曝光,比如,有企业在办公室挂出各种写有激励加班标语的横幅;有企业管理者给员工发内部邮件,称“周六是奋斗者的正常工作日”;还有企业在年会上宣布实行常态化加班机制,当场放话“如果无法平衡工作和家庭,可以选择离婚”……不难发现,类似情况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在话术上“花式诱导”、用充满心机的奖惩机制美化加班、给加班者“戴高帽”或者向不加班者施压,等等。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让更多劳动者认可通过牺牲休息时间来换取绩效或升迁的职场生存法则。

  不难想象,如果劳动者长期被这种畸形加班文化裹挟进而超负荷工作,极有可能产生身体过劳、心理抑郁等后果,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而对企业发展而言,一味鼓励加班,忽视甚至漠视劳动者的正常休息权,同样隐患重重,比如,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风险、企业低效运行的问题、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不强,等等。员工当然要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拼搏奋斗,但这种拼搏奋斗和贡献度绝不应由加班多少来衡量。

  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一些畸形加班文化被曝光、被热议,这类现象已经大幅减少。今年以来,多家企业加入“反内卷”行动,推出“不准加班”“强制下班”“严控会议”等多种举措,以更好保障员工休息权。这种趋势下,个别企业依然大张旗鼓宣扬、表彰超时加班,不仅是逆势而为,而且无助于企业未来发展和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向畸形加班文化说“不”,期待更多企业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依法依规用工,以更人性化的价值理念、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打造职场生态——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能将员工身心健康和职业获得感作为一笔重要财富,理直气壮表扬“加班多多益善”的事情或许会越来越少。说到底,体面工作、幸福生活才是员工期待的“嘉奖”。(本报评论员 韩韫超)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 银川:做好供热保障 群众温暖过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