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华视点丨3到15天速成万粉号——AI造假起号乱象调查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新华视点丨3到15天速成万粉号——AI造假起号乱象调查

来源:新华网2025-08-11 16:45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题:3到15天速成万粉号——AI造假起号乱象调查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陈一帆、周思宇

  外国人熟练演唱中文歌曲、银发奶奶传授养生秘诀、氛围感女孩分享穿搭美学……社交媒体上,一些AI生成的视频关注度颇高,“细节满满”让很多网友信以为真。“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社交账号利用AI技术造假、博眼球快速“吸粉”起号,进而变现。

  近期,多个平台对“AI起号”现象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清理违规内容并封禁部分账号。

  AI造假起号成新套路

  广西市民王夏经常刷到这样的视频:“帅哥”“美女”高频率更新日常生活,并在评论区与网友频繁互动。由于熟悉AI软件,王夏很快发现这些视频的主角是AI数字人,“但视频没有任何AI生成提示字样,好几个账号显示来自同一家MCN公司”。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普及,不少内容创作者通过AI创作出更具想象力的作品。但也有一些人利用AI造假,无底线博眼球,作为起号变现捷径。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发现,部分账号将目标锁定中老年女性群体,利用AI打造“完美熟龄女性形象”,搭配“40+、50+长这样,怎么样”等话术,进行“年龄焦虑”营销。

  此类账号发布的穿搭、保养、护肤、养生等视频多未设置AI生成提示,不少网友误以为是真人,在评论区咨询保养方法。一些账号背后运营者则借机推送“三无”保健产品广告,还有“水军”互动造势。记者注意到,虽然部分视频存在明显技术破绽,但浏览、点赞、评论量依旧不少。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主流网络平台普遍升级AI内容识别系统,要求对AI生成作品添加标注,但仍有一些人采用各种手段绕过审核。

  “平台甄别AI内容主要依靠特征性技术痕迹,一些起号者通过多种手段削弱特征痕迹,逃避平台标注。”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彦说,如通过微信转压缩等方式改变视频文件代码结构,再上传至平台,就较难判定为AI生成内容。

  记者用一款AI软件生成一张人像图片,裁掉AI生图软件水印后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后,平台系统并未自动识别、提示添加标注。相当一部分网友辨别不出这是AI生成图,纷纷点赞、发送私信,账号后台收到超200条消息。

  起号有教程 多手段变现

  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平台上有不少AI造假起号的教程,情感、养生、颜值等类别是“重灾区”,相关帖子常以“条条是爆款”“最适合普通人入局”“3天暴力起号”等为噱头。

  以一则“养生赛道”起号教程为例,先向AI软件输入器官、食物等关键词,生成吸睛文案,批量产出拟人化素材、智能合成动态视频;再在片尾设置养生知识问答,引导互动并刺激转发,以提升账号互动权重。该教程声称:“按照此方法,单条视频制作最快仅需15分钟,单账号日均收益可达500+(元)。”

  有专营平台起号的商家告诉记者,只需缴纳1680元,3到15天即可运营出一个万粉AI账号。当账号积累一定流量后,就可以通过电商带货、账号转卖等方式变现。

  “后面的电商带货,从直播间搭建、选品策略、话术设计到违禁词规避等,我们有一套运营体系,学员照葫芦画瓢就行。”一名售卖AI账号起号教程的商家说。

  一名博主透露,她借助AI软件生成的“氛围感美女”视频在多个平台“吸粉”过万,接到不少推广商单,月收入在1万元左右。

  有商家称,手上有未标注AI生成的“美女”账号,粉丝量均在一万以上,且为“三无账号”(无实名、无账号违规、无作品违规),“现在平台风控很严,账号会升值”。

  该商家说,这些账号销售十分火爆,买家经常催着加急起号,有个合作商“一周就要几十个万粉号”。在其提供的交易截图中,9个账号的成交价从700元至4000元不等,而百万粉丝的号要十几万元。

  记者搜索发现,社交平台上有众多网友求购和出售账号。一名卖家称,2.5万粉丝的AI养生号售价6000元,11万粉丝的AI宠物号售价1.6万元,11.7万粉丝的AI母婴号售价1.35万,这些账号同样为“三无账号”。

  一名账号售卖者在朋友圈展示销售火爆。(网络截图)

  阻断AI造假起号利益链

  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互联网账号。多个网络平台规定,账号仅限本人使用,禁止以任何形式出租、转让、售卖或以其他方式许可他人使用账号。

  重庆公孝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徐斌表示,AI造假起号灰色产业链是技术异化的结果,可能造成低俗猎奇信息泛滥,加速虚假新闻、谣言传播,扰乱网络空间秩序,亟待加强清理整治。

  今年4月以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聚焦AI换脸拟声侵犯公众权益、AI内容标识缺失误导公众等AI技术滥用乱象开展重点整治。第一阶段累计处置违规小程序、应用程序、智能体等AI产品3500余款,清理违法违规信息96万余条,处置账号3700余个。

  前不久,多家互联网平台发布专项治理公告,重点整治AI批量造假、AI起号引流带货、转让销售AI虚拟账号等违规行为。

  李彦等专家认为,AI造假起号的背后,涉及技术提供者、传播平台、内容发布者等多个参与方,技术、数据等关键信息存在壁垒,需加强协同治理,多方共同打击违规行为。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谢永江建议,技术提供者强化技术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平台提高对深度伪造内容的检测精度,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则,明确对AI造假起号等违规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等。

  阻断违规账号的流量变现,是从根源上打击黑灰产业链的关键。受访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督促平台履行治理责任,建立违规账号“黑名单”,对高频、反复触犯平台规则的账号主体加大处罚力度,禁止违规账号进行带货、卖课等商业活动,持续开展AI造假起号整治,切断其获利渠道。

  谢永江说,还应鼓励公众参与乱象治理,如举报可疑账号、引入专业机构开展评估等,“真实、优质的用户创作,是平台活力和创新的源泉”。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机器人大会周末人气旺

  • “动车医生”战高温斗酷暑 为暑运保驾护航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2025-08-07 10:18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2025-08-07 10:18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2025-08-07 03:40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2025-08-07 03:40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25-08-07 03:40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