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签订协议,约定婚后购买按份共有的房产归一方所有,能否逃避债务?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法官审理了一起债权人撤销权纠纷案,对此问题作出了认定。
案情显示,2023年3月18日,李某和王某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签订一份《财产约定协议书》,约定将原各占二分之一份额的某处房产100%份额登记在王某名下,视为王某个人财产。2023年5月18日,王某将案涉房产售出并办理过户登记至案外人名下,全额收取了售房款。
张某系李某的债权人,债权形成时间早于《财产约定协议书》签订时间。张某早前已就该债权提起诉讼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未执行到任何财产。张某遂诉至法院,请求撤销其事后知晓的上述《财产约定协议书》,王某立即向李某折价赔偿因出售案涉房屋所得的50%价款(金额以张某的债权为限)。
厦门中院经审理认为,张某的债权在先,协议在后,因房子已对外售出且售房款全归了王某,张某无法对房子采取执行措施。该协议书的签订带有明显地减损李某财产之目的,属于无偿处分财产的行为,损害了债权人张某的利益。
最终,法院判决撤销案涉协议书,因欠债的金额未超过房子卖价的一半,所以王某应该以张某享有的债权金额向李某折价补偿。
法官指出,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通过签订《财产约定协议书》的形式将某一特定共有财产约定归一人所有,实质系为了逃避债务而实施的无偿处分行为,应予以否定性评价。如该无偿处分行为影响到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债权人可以请求撤销债务人的无偿处分行为。债权人在撤销权诉讼中同时请求债务人的相对人向债务人承担返还财产、折价补偿、履行到期债务等法律后果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作者: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 光明网见习记者刁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