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展了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风险,如网络上瘾沉迷等负面影响,甚至存在未成年人在网络上被侵权、被违法犯罪等风险。
2021年6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该部法律针对未成年人的上网安全保护设置了专章。2024年1月1日,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未成年人上网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低,触网载体的多样性、不良信息的诱导性、未成年人的易受影响性,给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带来全新挑战。
暑期是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高峰期,管不好电子产品,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中可能遇到这些危害:1.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侵害风险;2.网络欺凌以及隐私泄露等侵权风险;3.人工智能技术深度伪造内容;4.电信诈骗等。
针对网络世界暗藏风险的沉迷游戏、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网络欺凌等风险,在这里也给家长一些暑期网络安全指南,指导孩子们网上安全“冲浪”:
一是警惕网络沉迷。孩子在使用电子设备前,家长要和孩子共同制定上网规则,在使用时长、使用权限(比如说开启“青少年模式”)、消费权限(是否能够充值,充值额度)等进行限制,防止因为一时的放纵而陷入到网络沉迷的深渊中。对于家长来说,也需关注孩子上网内容,避免将手机作为“电子保姆”,多引导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二是拒绝网络欺凌。面对欺凌,家长要让孩子勇敢说“不”:未成年人若遭遇辱骂、威胁或隐私泄露,要立即保存证据(聊天记录、截图等),向家长、老师或警方求助。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技术工具,在软件中使用“屏蔽陌生人”“内容举报”、设置隐私权限,阻断欺凌渠道。
三是要保护个人信息。在孩子上网时,家长要注意提醒孩子,不随意透露自己及他人的姓名、学校、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避免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不明APP。
四是要防范交友风险。孩子们在网络交友时要保持谨慎,家长要提示孩子,不轻信网友的邀约,拒绝线下见面或发送私密照片。要求在网络中发送私密照片及视频的行为虽然以“恋爱交友”“有偿陪伴”为名,但实为“隔空猥亵”,可能构成强制猥亵罪。
五是要警惕“免费陷阱”。凡以“免费领皮肤”“抽奖返利”为由添加微信后要求扫码及转账的,均为诈骗,家长及未成年人均需妥善保管支付密码,不向陌生账户、未经核实的陌生网站、APP、二维码转账,守护家庭的财产安全。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随着社会时代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此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俗语已经被证伪,家长们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以更引导、关爱、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尤其是当孩子们已经走入青春期,使用威胁、打骂的方式对其进行管控不仅仅会使得家庭感情破裂、影响正常的亲子沟通,还会对未成年人的性格塑造、学习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
此外,如果家长长期用威胁、打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管教,对未成年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以及身体创伤,甚至可能因构成虐待罪、故意伤害罪等而承担刑事责任。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并不是通过“戒网”“断网”等简单粗暴方式将未成年人隔绝在网络之外,而是要营造健康文明、安全放心的网络环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也明确规定,父母要主动加强家教家风建设,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合理使用并指导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保护软件、智能终端产品等。也就是说,家长们作为监护人要“育儿先育己”,只有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创造良好的网络使用家庭环境,才能使未成年人和父母共同学习成长,共同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作者: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刘美辰 光明网记者 孙满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