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央视网消息:暑假期间,不少学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兼职活动,既能充实假期生活,还能增长社会阅历、赚取零用钱,却不知有诈骗分子利用这一心理,以兼职的名义诱骗学生们帮助其开展诈骗活动。
近日,还在上初中的小郑(化名),暑假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家追剧追星。家长见状,便与小郑商量,希望小郑能将空闲时间利用起来,找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充实假期生活。懂事的小郑便立即行动,在社交软件上搜索“兼职”“日结工资”等关键词,看到相关的群聊便申请加入,很快,就有工作人员找上了他。
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民警吴童:有一个人在这个群里边主动地添加这个孩子的QQ说,我这有一个在家就能干,动动手发个信息就能赚钱的工作,你来加我一个好友。
这种既容易上手又能赚钱的机会正好符合小郑的预期,他立即按照聊天内容,下载了另一款通讯软件并添加了好友,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
吴童:(诈骗分子)自称是一家电商的客服团队,近期有一些居民由于自己当初录入的收货电话和收货地址不够明确,导致快递员在送货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然后我们需要给这些居民补发一些短信,让他去完善一下他自己的收货信息以及收货联系方式。
随后,工作人员便给小郑发来一组共计53个电话号码,并附带了一个短信模板,内容也与其所说的工作内容相符。小郑没有多想,便按照要求将这53个电话号码粘贴在“收信人”一栏,又将文字模板粘贴在“短信内容”一栏,随即点击发送,没过了一会儿,小郑就察觉出了不对劲儿。
吴童:发送了短信以后,逐渐有接到短信的事主给没有按照嫌疑人的设想,给这个短信里边的电话回拨,而是直接回拨了发送短信的电话,说什么快递我最近没有买东西,你说快递到哪了?一下就把这个孩子问慌了,然后去问让他发短信的这个人,你是哪个公司的,发的都是什么货,为什么要让我们发短信?嫌疑人就开始支支吾吾,这个孩子就意识到了,如果说他这边有专门的人用来去接失主的回拨电话,然后告诉失主怎么发,怎么补充自己的快递信息的话,根本就不需要我来帮他发这个信息。
回过神来的小郑连忙在网上搜索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信息,发现自己很有可能被诈骗分子利用,小郑愧疚不已,又连忙给刚才发送信息的53个电话号码补发了一条短信,提醒大家谨防上当受骗。除了未成年人被诈骗分子诱骗充当帮凶外,还有诈骗分子在游戏内发布兼职广告,大肆招募暑假期间涌入的学生玩家。高一在校学生小李就是在游戏大厅中看到了“居家兼职做客服,动动手指就赚150”的广告,恰巧自己的零用钱不足以购买心仪的游戏道具,就主动与发布广告的玩家进行私聊,并按要求在社交软件添加了该人好友。
吴童:他加了嫌疑人的QQ以后,他对方就说我是一个客服团队的,目前我们客服的人手不够,正在招募一些员工拨打客服的电话,我们的那个话术也很简单,就是说你跟他说你有一个百万保险要到期了,如果说想不会扣钱的话,你就给我们的技术人员回电话,我们这块帮助您退款。
按照对方的说法,每打一通电话,便能拿到几元钱的报酬,小李没有多想,便按照对方提供的电话号码和话术开始拨打电话。
吴童:(诈骗分子)他的目的就是首次引流,嫌疑人也是为了降低自己的怎么说人力成本,先让这个孩子去把愿意相信他的群众往嫌疑人准备好的第二层的电话去引
仅仅用了20分钟,小李便拨打了十几通电话,拿到了所谓的兼职报酬,迫不及待地购买了自己心仪的游戏道具。但没想到,此时民警找上了门。
吴童:民警去找上门的时候跟他说这是诈骗行为,你被诈骗分子利用了(他)才意识到原来在这个游戏里边跟我说有兼职工作的,原来是骗我的,他是想骗人,想要利用我。
幸运的是,小李的行为后续没有造成他人被骗,民警便对小李进行了训诫,对其揭露了相关诈骗话术,并责令家长加强对孩子的看管,以免沦为诈骗分子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