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报记者 黄辉
本报通讯员 杨强 杨柳青青
“多亏法院出手,我们的社保才有了着落,原职工的基本权益才有了保障。”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的某印刷制品公司与某软包装印刷公司合并破产清算案件成功审结后,公司原职工纷纷对法院的做法点赞。
这是宜春法院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审结各类涉企案件21149件,审限内结案率99.51%,调撤率49.59%……近年来,宜春法院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优化司法服务供给,建立“僵尸企业门诊”机制,探索“公益清算”机制快速释放资源活力,依托“府院联动”助力企业破茧重生,以司法之“优”解企业之“忧”,给足民营企业“安全感”。
分类诊疗挽救“僵尸企业”
原来,上述企业由于转型缓慢、业务量下滑,早已处于半停产状态。宜春市袁州区人民法院“僵尸企业门诊”办公室运用司法大数据摸排,发现两公司资产大部分已被抵押,剩余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更无法保障职工债权清偿。此外,两公司在经营范围、公司员工、公司财务、资产与负债等方面均存在高度混同,符合合并破产清算条件,且某软包装印刷公司名下没有财产,某印刷制品公司名下有厂房土地及设备。
袁州区法院充分发挥破产审判职能,将两家公司合并破产清算,不仅保障了两公司职工权益兑现及其他债权的处置,还有效降低了破产成本。
审理过程中,袁州区法院协同袁州区产业园及区人社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积极运用“僵尸企业门诊”联席会议制度,多次召开个案联席会议,研讨解决合并破产企业资产优化处理及各类债权妥善处置困难点,实现“无解”题做“有解”解,分类施策攻“破”难,通过运用管理人追缴企业法人隐匿资金、协调优先债权让渡、引入社会第三方捐赠及管理人报酬反哺等方式筹措资金,保障职工工资获得63.75%的高清偿比例,并解决了企业长达十余年欠缴职工社保难题,保障了40余名职工的退休权益。
“法院建立‘僵尸企业门诊’制度,利用司法数据库进行全面摸排、精准识别,再根据企业困境分类施策,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有效盘活相关资产,保障职工权益,实现了多赢局面。”袁州区法院破产团队负责人朱军宜说。
据了解,该项制度建立了一批企业包括停产(半停产)、金融失信、厂房(土地)闲置、执行不能等在内的各项数据库,并将各数据库信息报送至“门诊”办公室甄别,最终建立“僵尸企业”数据库,为“僵尸企业”出清提供精准数据保障。
自2023年该项制度建立以来,宜春法院共帮助39家“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27家危困企业盘活经营,减轻民营企业的“尾部”压力,让民营经济“呼吸”轻畅。
公益清算释放“市场活水”
2023年7月,江西省首例公益强制清算案在袁州区法院审结,前后用时仅42天。
某纺织公司于2019年被吊销营业执照,长期处于营业执照被吊销但未办理注销的状态,且公司清算义务人一直未成立清算组对公司进行清算。该公司系袁州区市监局通过对吊销未注销企业数据库进行排查时发现,经初步核查符合强制清算条件,区市监局遂向法院申请指定清算组对该公司进行强制清算。
袁州区法院经审查,发现该公司无任何财产、账册、重要文件,法定代表人亦下落不明,故依法裁定确认清算报告并终结强制清算程序,清算组及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手续。
该案是袁州区法院探索运用公益强制清算退出机制的一个缩影。
当前市场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大量“僵尸企业”关而不清、倒而不破及长期吊销未注销的情况,由于企业清算义务人未及时清算或者自主清算不能,造成工商注册登记系统中长期吊销未注销企业库存大量积压,严重影响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2023年,袁州区法院联合区市监局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吊销未注销企业公益清算强制退出机制的意见(试行)》,为公益强制清算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大量吊销未注销企业强制退出市场,及时释放生产要素,激发市场活力。
同时,设立公益管理人(清算组)选任制度,建立含22家中介机构的公益管理人(清算组)库,通过构建“政府拨款+法院经费+其他供给”的模式,多渠道筹措破产援助资金,激发破产管理人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公益强制清算”推进“僵尸企业”快速出清。
目前,宜春法院运用“公益强制清算”退出机制帮助10家长期吊销未注销“僵尸企业”出清市场,后期拟集中清理20家“僵尸企业”,有效解决市场监管系统中经营异常企业库存量大及企业自行注销不能等难题。
府院联动化解“失业危机”
“自从听说公司要破产,我每天都担心失业,现在终于吃了颗‘定心丸’,感谢政府、法院为企业员工着想,我们也会陪着公司越来越好。”江西康力药品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力公司)重整成功后,一名老员工高兴地说。
康力公司原本是宜春樟树市最早一批龙头企业之一,近年来因陷入经营困境,巨额到期债务无法偿还,被债权人起诉、执行,未执行标的达2.1亿元。如果康力公司倒下,影响的是企业300余名员工及其背后的家庭。
“法院和政府职能部门第一时间成立专班,多次实地勘查、召开工作会议,协调处理经营资质续展、职工安置等多项重要问题,以存续式重整助危困企业涅槃重生。”该案承办法官管林健介绍说。
2024年4月至8月,樟树市人民法院启动康力公司重整投资人招募程序,经多家意向投资人现场考察调研、多轮磋商洽谈后,广州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重整投资协议,承诺并最终接收康力公司原有全部职工,有效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近年来,宜春法院始终以府院联动机制为抓手,通过数据共享、多方联动、组团服务,走出了一条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民生权益的“最优解”路径。
据了解,2023年以来,宜春法院召开163次府院联动现场会议,累计盘活闲置土地3390亩,有效化解企业债务118亿余元,帮助863名工人解决就业问题,以司法之“优”帮助企业焕新生、助力社会稳民生,让护企安商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