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国家知识产权局精准服务创新主体推动专利质量提升
截至今年5月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97万件
核心阅读
国家知识产权局坚持质量是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主旋律、硬任务,聚焦创新主体的现实需求,持续优化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工作举措,全方位推动专利质量提升。
□ 本报记者 张维
精准服务创新主体,推动专利质量提升,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正聚焦的一项重大课题。
今年是专利法实施40周年,40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突飞猛进,发明创造快速增长。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7万件,是名副其实的专利大国。
“近500万件的发明专利,体现出我国创新主体的蓬勃创造力,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孕育了无限潜能。”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郭雯近日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坚持质量是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主旋律、硬任务,聚焦创新主体的现实需求,持续优化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工作举措,全方位推动专利质量提升。
提升专利质量
优化专利申请评价指标
近日,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材院)迎来了一项专门为其新能源汽车用高强高导铜合金导体核心技术攻关的深度服务。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以下简称审协四川中心)是这项服务的支撑单位,为重材院展示了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过往成果,并解读了针对重材院需求的预研成果。
这是重庆市知识产权局近日启动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撑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试点项目。“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将全力支持项目推进,确保取得实效。”重庆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将为此提供全程“项目陪伴式”服务,会同审协四川中心为重材院量身定制知识产权服务方案,精准对接技术攻关需求,持续跟踪实施进度,及时研究解决难点问题,助力重材院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为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贡献知识产权力量。
这是知识产权系统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的一个缩影。
当前,我国正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为助力更多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国家知识产权局正致力于全方位推动专利质量提升。
变化悄然发生:企业、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已在优化调整内部专利管理制度以及相关考核规定中涉及专利的唯数量指标。而这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督促是分不开的。据郭雯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强政策引导,从“考核、评价、资助”三方面政策入手,推动各地优化调整专利相关指标考核政策,在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企业认定、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等评价政策,以及专利资助奖励等政策中,明确要求不得直接将专利数量作为主要条件。这种优化专利申请评价指标的做法,对于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必然是积极有效的。
提高审查效率
完善专利按需审查机制
专利审查的质量效率也在提升。
市场主体的感受最为真切。“近年来,我们明显感觉到中国专利审查体系在不断完善,审查质量持续提升,审查效率持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加强,这些都有助于创新成果的源头保护。”来自丹麦的诺和新元中国区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人张艳深有体会地说。
国家知识产权局优化按需审查机制。及时收集各类创新主体对专利审查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积极推进“优案优审、按需审查”,统筹调配优质审查资源,按需提供优先审查、快速审查、延迟审查、集中审查等多种审查模式,提高审查质量效率,进一步提升对关键核心技术的保护质效。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开展三种专利优先审查8.4万件、快速审查11.6万件、延迟审查9300余件、集中审查13批次,授权了一批能有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价值专利。
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在研究大模型技术在专利审查中的应用,推动审查工作智能化升级,进一步提升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上线了专利智能审查和检索系统,并在基于发明构思的智能语义检索、局部外观设计的图像检索、案卷自动聚类分配等多个业务场景开展试验,都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蒋彤透露:“近期,我们将进一步升级人工智能在专利审查工作中的应用,通过提高检索专利对比文件准确度等方式,助力审查员更好理解发明构思、更快进行技术分析,为审查提质增效提供更有力支持。”她补充说,人工智能在专利审查中的应用,发挥的是辅助审查的作用,其产生的推理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审查意见。
据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完善快速协同保护机制,提升服务对接精准性。依托77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各类主体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今年1月至5月,通过保护中心预审途径进入审查的三种专利申请达到10.9万件,同比增长37.5%,有效满足了创新主体快速协同保护需求。
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还推动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精准服务备案主体名单,对重点主体进一步加强主动对接,提供跨区域专利预审、维权援助、纠纷调解、海外纠纷应对指导等精准服务。
规范代理服务
综合治理取得多方面进展
提高专利代理服务质量,提供优质专业服务,也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为提升专利质量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郭雯说,国家知识产权局推进实施专利代理服务采购政策,指导创新主体在选择专利代理服务时,既考察机构资质、信用等内容,又注重服务团队的领域背景、业务水平和服务经验,引导代理服务从“拼价格”向“拼质量”转变,夯实提升专利质量的中间环节。
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连续7年开展针对代理行业的“蓝天”行动,在净化代理行业发展环境、推动代理机构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透露,今年强调综合治理,目前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查办重大案件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根据已掌握的冒用企业信息、伪造公章文书、违规编造专利等相关线索,组织有关地方集中查办相关重点机构12家,已立案4家。对个别涉嫌伪造公章的,正在移送公安机关从严惩处。
在整治代理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对排查发现的35家代理非正常申请数量较多的机构进行集中整治,拟作出停业、吊销等处罚。各地立案调查相关机构65家,拟分别作出警告、罚款等处罚。
在集中清理不规范业务招揽行为方面,对日常监管中排查发现的89条“包授权”、冒用官方名义等不当营销行为线索,联合相关部门指导10家平台企业进行限期集中清理,发送专利商标代理业务营销禁限词库,推动其建立常态化审核机制,切实履行平台责任。
在全面加强日常管理方面,对不符合设立条件的专利代理机构及分支机构,组织进行限期整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30家。加强专利代理机构年报审核,对未落实年报制度的156家机构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对涉嫌以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手段取得执业许可证的50余家机构,开展调查。
“专利代理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权利的重要环节,也是连接发明人和审查员的桥梁纽带,高质量的专利代理是支撑专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华全国专利代理师协会秘书长赵建军介绍说,近年来,专利代理行业规模持续壮大,目前全国共有专利代理机构6231家,执业专利代理师41026人,发明专利代理率超过94%。
“代理师协会作为行业组织,始终坚持提升行业服务能力、规范行业秩序、满足创新主体需求的宗旨,通过加强行业引导和自律监督,加强与政府监管协作配合,推进专利代理行业高质量发展。”赵建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