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网购普洱茶饼无生产日期引发纠纷 法院:卖家退一赔十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网购普洱茶饼无生产日期引发纠纷 法院:卖家退一赔十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2025-05-14 10:03

  像普洱茶饼这样一些长时间“放不坏”的预包装食品,是不是就可以因为它耐储存的特性,而不标注生产日期?有的消费者可能觉得影响不大、无所谓,但是有的消费者觉得商家这样违反食品安全法,还把商家告上了法庭。

  近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就披露了一起涉网购茶叶的纠纷案。法院对于“预包装食品不标生产日期”的审理结果是什么,这个案件又有哪些警示作用?

  小陈在某电商平台花费2880元购买了4提普洱茶饼。到货后,他发现茶饼外包装上关于产品名称、净含量、产品配料、原料产地、产品执行标准、生产许可证号、保质期、生产厂名、厂址等信息均完整,唯独生产日期一栏为空。

  北京四中院立案庭法官助理王艳锋介绍,小陈向店铺客服反映说生产日期一栏是空的,客服表示,厂家忘了标生产日期,这个茶就是2008年的,并称小陈不满意可以将茶叶退回,已经喝了的一饼可以留下,就当作赠送。

  听上去,商家态度蛮好的,但小陈不领情。

  北京四中院立案庭法官助理王艳锋:小陈觉得,卖家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退一赔十,随后便将涉案店铺及商品投诉到生产厂家所在地的市场监管局,并得到了“在当地并无茶包装上标注的生产厂家”以及“在产品包装标注的厂址并未发现相应茶厂”的答复。小陈因此将涉案店铺告上法院,以茶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为由要求退一赔十。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那么小陈的主张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主审此案的北京四中院立案庭法官王娟涉案商品的茶饼已经过筛分、紧压、干燥等特定工序,改变了茶叶基本自然性状,不再是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且涉案产品已经过包装,应属于预包装食品范围。预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属强制性标示项目,而且对于涉案茶叶来讲,特定年份生产还属于其主要卖点,势必会对消费者造成认知上的引导, 生产日期的遗漏属于商品关键信息的缺失,而非法律规定中的“标签瑕疵”,因此可以认定涉案商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安全民事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的规定,食品经营者未能提供所售食品的合法进货来源的,消费者主张构成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的“明知”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庭审中,被告店铺强调,涉案商品确实是2008年生产,包装系原封包装,他们并未打开查看,所以涉案商品出现的情况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生产商的问题。店铺还表示,他们并未和生产厂家直接对接过,而是通过中间商采购,且中间商称茶叶包装上的生产厂家确实存在。

  主审此案的北京四中院立案庭法官王娟卖家作为茶叶从业者,其对于茶叶标签的认知应高于常人,但根据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的答复,涉案商品外包装上载明的生产厂家在当地并不存在,涉案店铺未能证明其按照法律规定履行了食品经营者的进货查验义务。已对涉案商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情况构成“明知”。综合案件整体情况,最终,法院判决卖家退还小陈购物款2880元,并支付十倍赔偿款28800元,小陈应退还涉案茶叶给卖家。

  王艳锋强调,食品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严格履行进货查验义务。

  北京四中院立案庭法官助理王艳锋:即便商品通过中间商采购,经营者仍需对产品来源和标签完整性负责,不能以“未直接对接厂家”为由推卸责任。

  主审法官王娟提示消费者,预包装食品的标签信息是判断其安全合规的重要依据,任何缺失均可能影响食品安全或误导消费决策。

  主审此案的北京四中院立案庭法官王娟表示,即使茶叶等耐储存食品保质期较长,消费者也应仔细核对标签,保留购物凭证,发现关键信息缺失或矛盾时,及时固定证据,并通过协商退货、向监管部门投诉或提起诉讼等途径维权。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塞内加尔总理松科

  • 云南虎跳峡:夏日旅游热度攀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6月24日,“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在黑龙江省东宁市、河南省濮阳市等地举行。“源网荷储”应急供电中,国家电网运用新技术、设备,实现小型水电站“黑启动”“光伏+储能”协同供电,保障重点区域电力供应。
2025-06-25 09:24
研究团队通过发育表达分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在甜菜孢囊线虫早期寄生阶段鉴定出两个关键分泌效应蛋白——Hs28B03和Hs8H07。该研究首次发现,植物寄生线虫会“劫持”植物细胞的“垃圾处理系统”——泛素化系统来摧毁免疫。
2025-06-25 09:23
2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杨作仁研究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柳小庆研究员,合作创制了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
2025-06-25 09:22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