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知产力绽放新质生产力|智能向善的新解法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让知产力绽放新质生产力|智能向善的新解法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2025-04-26 14:58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杨幸芳

  2025年3月29日,在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主办的第三届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法治论坛上,《人工智能示范法3.0》正式发布。这是继2023年8月发布《人工智能示范法1.0》和2024年4月发布《人工智能示范法2.0》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国内首部系统性回应AI技术快速迭代的立法建议文本,该示范法始终保持着与技术创新、市场发展和全球治理趋势的同频共振,其最新版本创设了伦理治理嵌入技术全生命周期、政策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等新理念和新措施。

  AI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也在快速迭代。隐私与安全层面,数据收集利用易引发泄露,算法偏见导致决策不公。伦理道德上,自主性决策、责任界定模糊等问题待解,监管难度加大。《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中来自市场研究公司Ipsos的一项调查显示,2023年,52%的人对AI产品和服务表示焦虑,比2022年上升13%。焦虑之下,智能向善的新解法被人们渴望和追寻。

  从本质上讲,智能向善是指AI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应当以增进人类的福祉、社会公平正义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我们该如何进一步实现智能向善?

  对AI要治理更要发展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于2021年9月25日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明确,AI各类活动应遵循增进人类福祉、促进公平公正、保护隐私安全、确保可控可信、强化责任担当、提升伦理素养6项基本伦理要求。同时,该规范提出了AI管理、研发、供应、使用等特定活动的18项具体伦理要求。

  中央网信办于2023年10月18日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下简称《治理倡议》)中,“智能向善”被作为AI发展的宗旨予以明确强调,并提出AI发展应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智能向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持续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AI的伦理、法律和安全框架,确保AI的发展始终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更要不断审视和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与价值观,促使人类社会向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的方向发展。

  “对人工智能要治理更要发展,治理的目标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智慧司法与数字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范明志提出,应尊重技术的中立性,不能把人为的过错让科技来背锅。他建议克服“菜刀恐惧”,虽然菜刀在坏人手中可能被用于做坏事,但更多是被我们用来创造美好生活。他认为,智能向善的基础是智能,要加快各项AI技术的发展。从行业发展与国际竞争的视角来看,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如果不发展,很可能因落后而挨打,且强者所用的武器往往是AI化的高科技装备。

  数据权利的思考必须宪法“在场”

  在AI的庞大体系中,数据是AI的核心引擎和要素,对于AI的模型训练、性能提升、应用拓展以及价值导向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了AI的发展。数据的正当利用与推动AI健康发展二者紧密相连,共同塑造着智能向善的未来。

  无论是机器学习还是其他相关技术,都依赖于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分析来构建模型、发现相关性并进行预测和决策。数据的质量和体量对AI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数据不仅是AI发展的驱动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AI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数据中蕴含着人类的行为模式、社会文化、价值观等信息,AI在学习这些数据时,也会受到其中蕴含的价值观的影响。数据使用不当,还可能直接侵犯相关主体的权益。确保数据的合法、合规、公正和客观,对于引导AI向善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秦前红提出,当前对数据权利研究的宪法学者是相对缺位的,而对数据权利的思考必须宪法“在场”。主要原因为:第一,数据运用已高度全球化,从国际视角讨论数据权利时,不能脱离国家主权的思考框架。第二,数据权利已从纯粹的理论探讨进入了实证法时代,我国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大量地对数据权利进行了规定和规制,为了保证法制统一,必须以宪法为核心来整合立法制度的安排。此外,关乎数据的执法权和司法权等权力的配置问题,必须秉持功能优化的原则,落实宪法有关权力分配与制约的组织结构安排精神。第三,具体鲜活的数据权包含隐私权、著作权、自由权、财产权等权利,必须通过宪法解释上述权利束的元权利问题,从而形成权利体系的逻辑整合。

  秦前红认为,在收集、整理、使用和传播数据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避免数据中包含歧视性、不公正或有害的内容,防止AI因数据问题而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侵害他人的宪法权利,这是智能向善的重要向度。

  将ESG理念融入AI发展

  ESG即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治理(Governance),是一套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非财务绩效评价体系。ESG的核心理念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关注环境、社会效益及企业内部的治理效能,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成(西城区)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蕊认为,《治理倡议》与ESG三维度下一些具体的议题,有着相似的内涵和共同的延展方向。比如,环境维度下减少碳排放、发展节能技术;社会维度下避免歧视、多元包容、数据安全;治理维度下决策透明、风险管理和促进合规等理念,可以作为开展“智能向善”治理工作的具体切入点。

  李蕊提出,实践中,将ESG融入智能向善治理存在相应具体路径。在环境维度,AI技术用于资源优化、环境监测和气候风险管控,帮助企业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社会维度,AI助力企业提高供应链合规能力,促进员工关怀与多元包容措施落地;在治理维度,AI提高企业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决策透明度提升和治理创新。

  李蕊表示,ESG理念与智能向善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方面,二者还有着共同的价值内涵。将ESG与AI治理相结合,能帮助相关企业在技术发展与向善治理之间找到平衡,构建智能向善的治理生态。

  走向更美好的智能未来

  中国政府在AI治理方面步伐坚定,立法、司法、执法等多措并举合力推进智能向善,并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等提出AI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提倡通过促进技术联合攻关、数据跨境流动、设备自由贸易和设施互联互通等更加开放的合作方式,让智能红利得到更大释放。

  中国企业在AI技术研发和商业拓展方面走在全球前列。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报告,2014年至2023年,中国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美国的6倍。中国企业DeepSeek在全球爆火,其开源生态和技术民主化路径,规避了对外技术依赖,通过伦理内嵌推动治理范式创新,成为全球AI企业向善发展的实践样本。

  智能向善是人类赋予AI的使命,也是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智能向善的道路上,人类与AI将携手共进,共同描绘一幅充满希望与机遇的画卷。智能向善的实现需要我们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推动AI技术的创新发展,以科技的力量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展望未来,AI将与人类智慧深度融合,成为人类智慧的延伸,在各个领域释放出巨大的潜力,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福祉。

  监制:余飞 刘青

  统筹:杨幸芳

  策划/采写:杨幸芳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上海车展:中国汽车品牌引关注

  • 大学里的文创团队 让文物“活”起来 “火”起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