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素人减肥“经验分享”帖暗藏玄机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素人减肥“经验分享”帖暗藏玄机

来源:法治日报2025-04-16 09:35

漫画/李晓军

  社交平台上,各类减肥经验帖铺天盖地:“21天狂瘦20斤,亲测有效”“一周暴瘦15斤,不运动不节食的懒人减肥法”“跟着这个食谱吃,月瘦30斤不是梦”……这些极具冲击力的标题,就像一个个强力磁石,吸引着那些渴望瘦下来的人们。

  然而,这些减肥经验帖,真的是一些热心网友和网红无私分享的吗?其背后暗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生意经?

  “月瘦20斤”“一周掉秤10斤”……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素人减肥帖随处可见。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这些看似真实的“经验分享”,实为一些商家操控的营销剧本:或是用小号自导自演、伪装成素人(普通消费者)进行测评,或是雇用水军刷评营造虚假口碑,最终将消费者引入假货横行的私域交易链。

  受访专家指出,当减肥帖变异成为新型“杀猪盘”、当健康诉求异化为商业猎物,这场战役不仅关乎个体权益,更是对网络空间治理能力的考验。

  打造人设豢养矩阵

  在某社交平台上,记者以“减肥”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前20条热帖中有14个账号的注册时间不足30天。比如,点赞量较高的“素人减肥产品测评”“女大学生宿舍减肥测评”等帖子,其账号注册时间都是前几天。

  记者追踪发现,一些“女大学生”“上班族”人设的博主,实为代餐公司豢养的营销矩阵:

  话术模板化,所有帖子遵循“产品对比—避雷引流—私下交易”三段式结构,用“亲测有效”“平价替代”等关键词诱导点击;

  账号矩阵化,主账号发布测评帖,5至10个小号在评论区问效果“求链接”,48小时内完成从引流到成交的闭环;

  交易隐匿化,以“内部优惠”为由引导添加社交账号,通过私人转账规避平台监管。

  “所谓的素人发帖,不过是分销体系的冰山一角。”来自浙江省宁波市的某代餐公司前员工胡女士揭露,公司要求员工每日发布3篇测评帖,每拉1人购买提成15%,“全职员工月发帖量超100篇,真正收入来自发展下线而非卖货”。

  胡女士告诉记者,该公司对于产品功能也有所隐瞒,比如推出的代餐奶昔,公司会大力宣传“科学减肥”“有营养”,但实际上消费者一旦服用后就很难断掉,因为一旦断了,体重就会反弹,而且吃多了也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危害。“公司在帖子中不可能提及这些,更可怕的是公司里的一些所谓营养师,可能连高中都没上过,他们在帖子中推荐的减脂计划和产品怎么会靠谱呢。”

  充斥假冒伪劣产品

  来自贵州的吴女士就被所谓的“素人减肥帖”坑了——她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一条素人减肥帖,通过群聊添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对方介绍了自己的减肥经历后,称自己吃了某代餐粉效果很好,并成为代理商,其所售产品均为正版厂家直发,在原价基础上半价出售。

  “我收到货后发现,花690元买的代餐粉,里面为黑芝麻糊状,还有白砂糖。想退货对方不让就算了,居然还骂人。”吴女士气愤地说。后来她发现,这名代理商在二手平台上收购正版产品的外包装,怀疑其装上假货后重新售出,但对方矢口否认。

  无奈之下,吴女士只能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避雷帖”。评论区有网友表示,自己也在这名代理商处购买过类似产品,年初体检时身体各项指标正常,结果服用该产品一段时间后查出了肝功能异常。

  吴女士后续注意到,这名代理商在被频繁要求退货退款后注销了平台账号和社交账号,可过了一段时间,又建立了新账号继续售卖同款代餐粉。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像这样披着素人外衣,以传授减肥经验为由,推荐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不在少数。他们的造假流程通常是:先回收正品空罐,3D扫描后批量印制;再用廉价产品混合填充,成本不足正品十分之一;伪造“检测报告”“授权证书”,甚至仿制“蓝帽子”保健食品标识。

  “我之前在某品牌旗舰店直播间购入了一款代餐粉,觉得不错,想接着买来吃,但是直播间的价格较贵。后来看见某素人发布的热帖下有该商品自营店铺,在商品详情界面放了一张‘授权代理书’,价格便宜了不少,我以为是正品就下单了,结果收货后发现假得离谱。”来自河北的张女士说,就连产品包装盒都与正品有很大的出入。

  等她回过神来再去社交平台查看帖子时,发现帖主已经将账号注销。张女士这才意识到,原先看到的帖主或许是商家“自导自演”的小号。

  记者通过张女士的订单在购物平台上搜索发现,这家自营店铺的粉丝已经超过3万人。

  张女士说,她发现是假货后立马就联系客服要求退款,选择退货原因为“售卖假货”,结果客服回复可以退款但必须修改退货理由。

  平台联防加强治理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缑小丰指出,此类灰色交易中,商家存在三重规避法律的设计:

  责任切割,私下交易不留痕,消费者难以证明购买关系;

  话术脱罪,用“辅助减重”替代“治疗肥胖”,规避广告法监管;

  证据湮灭,每批假货对应独立包装码,被投诉立即停产换标。

  受访专家认为,针对此类情况,破局之道在于构建“监管—平台—消费者”防火墙。建立“减肥产品数字指纹库”,在外包装附上二维码追溯真伪;对社交平台减肥帖实施“AI标注+人工复核”双重审核,如有商业推广属性须明确标注;将三级分销模式纳入传销打击范围,涉案账户冻结资金优先赔偿消费者。电商平台需对“减肥”“代餐”等关键词关联店铺实行保证金制度;社交平台建立“素人帖黑名单库”,同一设备注册超3个账号自动触发风控;打通12315与主流平台投诉接口,实现“一键举证、跨平台追责”。

  消费者应当如何有效识别市面上的减肥产品真假?缑小丰建议,消费者可要求商家提供《营业执照》及产品批准文号。例如,药品需“国药准字H/Z+8位数字”,保健食品需“蓝帽子”标志。警惕无生产日期、厂家信息的“三无”产品;在购买前,可要求商家出示临床试验报告或权威机构认证,核实所谓的“科学依据”;远离“拉人头返利”模式(如三级分销),此类行为可能涉嫌传销;另外,要避免向个人账户付款,要求对公转账并开具发票,以保留资金流向证据。

  “消费者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可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12315平台提交聊天记录、广告截图等证据,要求查处虚假宣传;也可以起诉商家欺诈,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退一赔三’;若商家失联或涉案金额超过3000元,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法律责任。”缑小丰说。

  缑小丰还建议,提高虚假宣传处罚力度,按销售额30%罚款。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对减肥广告实行“发布前备案制”,重点审查疗效宣传内容;卫健、公安、网信部门联合打击非法添加违禁成分、传销及网络诈骗行为;通过短视频平台曝光查办的典型案例,普及法律与科学减重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商家和有关部门应该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中心,目前减肥市场乱象频出,应该加强整治,全面夯实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全保障权和索赔权。

  “消费者在面对各种减肥产品宣传时,应保持警惕,理性判断,不要轻易被虚假宣传所迷惑,要从饮食习惯、生活作息上入手,用更科学的方法实现减肥目标。”刘俊海说。(法治日报记者 韩丹东)

[ 责编:刁慈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主席在阿斯塔纳的精彩瞬间

  •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6月16日,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细胞》发表论文,揭示了蚂蚁的演化历史和蚂蚁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并系统解析了推动蚂蚁社会行为、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结构演化的关键基因。丁果说:“这为稳定的生殖分工奠定了基础,促成了蚂蚁从独居物种演化成社会性群体物种。
2025-06-18 10:20
“一个20平方米大的水池,他在那边赶,我在这边捞,下网好几次,才捞上来两条鱼。2022年底,东星斑养殖遇到严重的病害,特别是一批鱼连续10多代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存活率低,市场效益不好。
2025-06-18 10:19
“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豌豆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这种遗传背景修饰主效突变的机制,为理解复杂性状背后的表型可塑性与遗传调控层级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5-06-18 10:18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2025-06-17 10:02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2025-06-17 09:56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2025-06-17 09:52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2025-06-16 09:50
6月14日,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内,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
2025-06-16 09:50
新农人之“新”,不仅是身份上的“新来”之意,更在于他们的技能、理念、思维之新。
2025-06-16 09:49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