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盲盒以其抽彩式的销售方式,广受消费者尤其年轻群体的追捧。随着“盲盒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虚假宣传、产品质量、抽奖机制不透明等问题,广受人们诟病。
当“未知惊喜”变成“确定陷阱”,消费者正当权益该如何依法保障?为此,《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邢芝凡和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缑小丰。
记者:目前盲盒市场存在哪些乱象?
郑宁:盲盒通过“未知性”和“收集性”激发消费兴趣,但其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了监管滞后问题。主要乱象包括:商品价值虚高(如廉价模型包装为高价盲盒)、诱导非理性消费(“隐藏款”“限量款”刺激冲动购买)、商品质量不达标(断裂、掉漆等)以及退换货困难。还有部分盲盒存在安全隐患,如零食盲盒未标注生产日期。
一些盲盒没有明确公示抽奖概率,或者说中奖概率很高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可能构成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例如,一些商家宣称“必中大奖”,但实际中奖概率很低。
邢芝凡:盲盒市场的一些乱象已经触碰到法律红线。比如商家提供的商品与宣传严重不符,宣传盲盒内含高端手机,实际收到的却是模型机,货不对板,这严重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记者:盲盒本来就不是必出“精品”,而是有一定概率,这也成了商家推卸责任常用的手段。如何界定盲盒销售中的欺诈行为?
缑小丰:商家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基于错误认知作出购买决定,且遭受了实际损失(如支付了高于模型机价值的费用),就符合欺诈的构成要件。
举例来说,若商家在宣传中明确表示“必中手机”或暗示消费者有机会获得真机,但实际上交付的均为模型机,且未对模型机的真实情况予以充分说明,这种行为可能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规定的欺诈行为。可以认定欺诈的证据包括商家宣传材料、实际商品对比、交易凭证、沟通记录等。
记者:目前一些盲盒销售模式被质疑涉嫌变相赌博或虚假抽奖,您对此如何看待?
缑小丰:赌博以偶然性获利为核心,且存在“投入资金—获取财物”的射幸关系。若商家以“抽真机”为噱头,实际交付模型机,其本质是通过虚假承诺诱导购买商品,消费者支付的对价(盲盒价格)与获得的商品(模型机)之间仍存在明确的“商品交易”属性,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或欺诈,不符合赌博中“资金直接换取不确定收益”的特征。但若商家通过设计“资金-积分-提现”闭环或虚构无实际价值的奖品,则可能触及赌博风险。
如果宣传“必中手机”但盲盒里却只有模型机,则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购买,消费者基于对“必中手机”的期待而支付费用,却未获得宣传中所承诺的商品,属于虚假有奖销售行为。
记者:若商家售卖问题盲盒,平台是否也要承担责任?
邢芝凡:依据电子商务法,平台需履行审核义务(核验商家资质、商品合法性)和监管义务(处理投诉、抽检商品)。若平台明知商家售假或欺诈却未采取措施,需承担连带责任;若商家跑路且平台未尽审核义务,消费者可要求平台先行赔付。反之,若平台已尽义务且能提供商家信息,消费者需自行追责。
消费者应当留存证据,保存商品页面截图、支付记录、沟通记录(如客服承诺),必要时录制拆盒过程视频,保留商品实物及鉴定报告。应当选择正规平台,优先选择提供售后保障的商家,消费前查看商家资质和用户评价,避免选择无证或信誉不佳的店铺。同时,应坚持理性消费,警惕“保底”“必中”“限量”等诱导性话术,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投入。
如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当及时维权,及时与商家协商解决。当协商无果时,通过12315等渠道进行举报,或向法院起诉维护自身权益。
记者:从平台治理角度而言,如何解决市场中的盲盒乱象?
郑宁:目前电商平台对盲盒商家的审核机制存在缺陷。资质审查不严,平台仅要求商家提供营业执照,未对商品来源合法性进行核查,导致无资质或“空壳”商家入驻。商品信息的审核存在不足,商家常以“随机性”为由推卸责任,未对其夸大或虚假宣传进行处理。同时,概率公示存在不透明的情况,平台并未强制商家公示抽取概率,导致消费者难以验证其真实性。
对于平台而言,应主动要求商家提供商品合法来源证明、质量检测报告,杜绝盗版或“三无”产品。应该建立实名认证与信用评级制度,建立信用档案,公示违规记录。实行先行赔付制度,若商家拒绝退款,平台可从保证金中优先赔付消费者损失。
此外,平台需对入驻商家进行资质审核,对商品信息进行监督。平台作为监督的第一道门,应当通过审核机制将不法分子遏制在平台外,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商家资质的审核,另一方面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监测商家行为,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法治日报记者 韩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