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些职场人将工作“转包”引发关注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一些职场人将工作“转包”引发关注

来源:工人日报2025-03-21 10:43

  一些职场人将工作“转包”引发关注

  专家指出,这一行为存在法律风险,且承接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本报记者 秦亦姝

  “连续加班3个月后,我实在扛不住了。”最近,在北京某公司任职的赵晴(化名)告诉记者,她通过社交平台将自己的部分工作“转包”给了一位在校大学生。

  记者发现,职场存在“转包工作”现象:一些职场人通过将工作“转包”,委托别人完成的方式来减少自己的工作负担,获取更多的自由时间。

  对此,专家指出,“转包工作”这一行为存在法律风险,且由于这一市场处于灰色地带,承接者的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将隐蔽性零工纳入监管。同时,“转包工作”的承接者也应当加强自身的权利保护意识。

  “干不动了,只能找人接盘”

  “领导要求一周内上交一套产品推广文案,我每天光是做必要本职工作就经常加班到晚上9点以后,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独立完成。”赵晴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聊天记录:凌晨1点,她通过某二手交易平台联系到一名大学生,以500元的价格将产品推广文案“转包”给了对方。

  “干不动了,只能找人接盘。”这是某社交平台一条“转包工作”帖子的标题。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接单”“工作转包”等关键词,发现大量“代写文案”“代做PPT”“代写年终总结”的内容,单笔交易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北京某高校新闻专业的本科生小蒙就在承接与赵晴需求类似的文案撰写工作。她告诉记者,自己在社交平台上接单,利用课余时间写作,多的时候每月能赚取2000元左右的收入,“我的客户大多是美妆、日用行业的职场人,他们通常对时间要求较紧,但质量上‘能过关’就行”。

  与零散接单的小蒙不同,自由撰稿人益达有固定的合作对象:他每月为一位体育自媒体记者代写稿件,每篇收费500元~1000元。

  “工作转包”存在风险

  将自己的份内工作“转包”给别人做,是否存在风险?有关专家认为,“工作转包”这一行为存在法律风险,由此延伸出的产业链也属于灰色地带。

  “将工作转包给他人,这种行为在法律上通常不被直接归类为典型的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而是更接近于一种私下的、非正式的委托或承揽关系。”北京论法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孙焕文分析,这种非正式关系可能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

  对员工本人来说,将核心工作转包,可能违反公司规定或劳动合同中的忠诚义务和勤勉义务。“这种行为可能导致责任归属不清。如果工作出现问题,如质量不达标、延误交付或泄露公司机密等,公司和员工都可能因此承担法律责任。且由于这种关系往往缺乏正式的书面合同和明确的责任条款,一旦发生纠纷,维权将变得异常困难。”孙焕文说。

  对于“转包工作”的承接者来说,风险同样存在。记者采访发现,这些接单群体往往隐匿于社交平台和二手网站,缺乏行业监管。他们往往不会与用工方签订书面协议,也没有渠道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们能否拿到报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人品。”小蒙告诉记者,自己有一次熬夜帮某公司产品公关写推广文案,但交稿之后对方就“逃单”了。

  熟练的转包承接者往往会“留个心眼”,以自己的方式确保合作的可靠性。“我在接单前先看下对方的单位是否真实存在,对于新客户也会收取订金。”益达告诉记者。

  将隐蔽性零工纳入监管

  “如果不是实在做不完,谁愿意把自己的工资分给别人。”对于工作转包,赵晴这样认为。

  “部分企业为了压缩成本,一人多岗成为常态。‘超饱和’的工作量导致部分员工选择通过‘转包’自己的工作任务来缓解身心压力。”某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分析称。

  专家认为,“转包工作”现象是职场内卷与零工经济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需反思用工机制,将重点从“堵漏洞”转移到“疏压力”上来。

  “员工选择‘转包’工作来缓解压力,暴露了企业人才配备工作不到位、任务分配不合理、人力评估失效等问题。”河南省新世纪管理学教师付海芳认为,企业应坚持因材器使的配备原则、建立科学的工作量评估体系,而非通过无限叠加员工个人任务量来降低成本。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承接‘转包工作’的群体多为灵活就业,不受传统雇佣关系的束缚。”孙焕文表示,“可参考《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将隐蔽性零工纳入监管,要求交易平台备案、强制电子合同签约,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在行业现状不能完全保障自身权益的情况下,“转包工作”的承接者也应当加强自身的权利保护意识。“在接单前应仔细甄别客户信息和任务要求,避免陷入押金诈骗、薪资拖欠等风险。”孙焕文提醒。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