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马一德,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本报记者 赵晨熙 摄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全国人大代表马一德的身上有很多标签,但最为耀眼和瞩目的那个,一定是“知识产权”。
深耕知识产权领域的马一德,先后被评为“中国知识产权影响力人物”“亚洲知识产权有影响力人物”“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知识产权人物”,获“2020全国年度法治人物”称号。
3月4日,《法治日报》记者在代表驻地见到马一德时,他正在翻阅今年准备提交的建议。一旁摊开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他的思考。
“提出的建议一定要言之有物,这是我一直以来对自己履职的要求和目标。”马一德在今年带来了10份建议,其中一多半都与知识产权相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结合自己的专业深入思考,绝不讲‘外行话’。”
一次偶然打开研究之门
学法律出身的马一德上学时就喜欢“拔尖”,对法学有一种执念的他立志要在某一领域做深做实,只是那时他还没有确定好研究方向。彼时,知识产权理念在中国还很薄弱,当时的马一德也并未对其给予关注,更不会想到自己今后会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
大学毕业后,马一德被分配到国家机关工作,一次偶然出访日本的机会,给他打开了研究知识产权的大门。
“当时我们到日本一家公司参观,当走到一个写有‘知识产权本部’的门前时却被人给拦住了,说里面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和核心技术,不能参观。”回忆起当年这段经历,马一德依然记忆深刻,他当时便询问了日本公司的工作人员,对方的一句“知识产权涉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如同一把锤子,敲散了一直萦绕在他脑中对研究方向的困惑。
回国后,马一德开始大量翻阅相关资料,他发现知识产权并不只是一种法律工具,更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刚需”,是企业创新的“标配”,开始对知识产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在我国开始日益受到重视,这更加坚定了马一德研究知识产权的决心。2003年读博的时候,他把管理学确定为研究方向,开启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研究之路,成为我国首位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学博士、博士后。
在马一德看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重要节点,因为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个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的检验大会。也正是在这一年的6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知识产权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参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论证起草工作;多次作为中国政府聘请专家参加有关知识产权国际会议及对话……2008年之后的中国知识产权重要决策,马一德大多都参与其中。
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他积极为国家知识产权法治建设建言献策,先后参与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部法律的修法工作,提出的多项建议被采纳。
“能参与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中,那种快乐和成就感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完善知识产权法治,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马一德说。
最为牵挂商业秘密立法
作为连任两届的“老代表”,履职多年来,马一德为我国知识产权法治建设提出了很多议案建议,但有一份议案在他心中最有分量,也最为“牵挂”。
时隔多年,两本用A4纸装订成册的“书”依然放在马一德的办公桌上,那是一份由他和几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厚达600多页,共计30余万字的制定商业秘密法的议案。
2019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马一德领衔提交了这份议案,其中包括完整的商业秘密立法草案及详细的立法理由书。这也是首次由学者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商业秘密立法议案,这份议案引起了有关部门对商业秘密专门立法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修法工作的完成,我国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不断健全。在深感欣慰的同时,马一德也从未停止过调研和思考,我国在商业秘密立法方面存在的滞后和不足一直是他的一个“心病”。
马一德指出,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对关键核心技术商业秘密提供法治保护。但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多聚焦于专利、著作权和商标领域,对商业秘密立法和司法保护存在的弊端缺乏充分思考和足够重视。
我国现行商业秘密保护散见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不同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缺乏体系性构造,立法缺失将制约我国商业秘密密集型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民法典将商业秘密与发明、作品、商业标志等并列,明确了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属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中也提出,制定修改强化商业秘密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制定商业秘密法是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需要,目前专门立法还存在一定阻碍。”马一德多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相关立法建议,多年来在法学界和实务界为商业秘密专门立法呼吁奔走。对于自己最“牵挂”的这部立法,他充满信心,期待着这部法律能早日出台,为国内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提供法治保障,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尊重知识产权、加强商业秘密保护的力度和决心。
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熟悉马一德的人都知道,他对知识产权的爱已深深刻在骨子里,知识产权那些事儿他都很关注。近年来,除了继续建言知识产权法治建设外,他的关注方向和重心也有了一丝改变,那就是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知道‘怎么保护’的人才,更需要懂得‘如何运用’的人才。”某次调研中,一位企业家对马一德说的这句话,让马一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目前全国共有110余所高校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业,作为全国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马一德发现,当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与市场需求错配的情况。
“知识产权保护实质上是一项创新治理机制,但现行教育体系中,过分强调其法律规则体系的属性。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人才培养偏重法律思维训练,制约了知识产权教育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如何破局,马一德认为应从三方面进行转变。
首先是从“学科本位”到“问题导向”转变,重塑课程体系,以产业发展中的真实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其次,要从“封闭培养”到“生态育人”转变,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整合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实际项目,体验知识产权运营全流程。此外,要从“统一标准”到“特色发展”转变,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区域产业特点,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推动知识产权教育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一辈子、一件事、一生情”,马一德曾经用这三个“一”来总结自己对知识产权的执着。后来思索再三,他又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个“一”,那就是“一帮人”。
“中国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不是仅靠一两个人就能推动的,需要有更多的人才投身其中,为之奋斗。”马一德也希望我国能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善于运用知识产权工具重构创新生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强大的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