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林楠特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2025年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数据显示,1月28日至2月5日期间,餐饮消费负面信息占比高达39.03%,居各消费领域之首。这直观反映出春节期间餐饮消费存在诸多令消费者不满的状况,值得高度重视。
春节是人们走亲访友、外出聚餐的集中期,餐饮市场需求旺盛,本应是商家与消费者“皆大欢喜”的时刻,但部分商家的短视行为却伤了不少消费者的心。从报告案例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价格争议、食品安全等方面。例如,有游客在张家界遭遇出租车司机与饭店联合宰客,点两道普通菜竟被收取844元,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还严重破坏了当地旅游形象。还有网络主播带货的880元海鲜大礼包,消费者反映螃蟹解冻后全是黑水,根本无法食用,暴露出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餐饮消费乱象频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商家受利益驱使,全然无视消费者权益和商业道德。监管存在滞后性,尤其在节日期间,面对复杂的消费市场,可能因力量不足、措施不到位,难以全面监督,给不良商家可乘之机。还有部分消费者面对宰客等行为,因缺乏维权渠道、担心维权成本高或不想破坏节日氛围而选择忍气吞声,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消费乱象。
春节是检验市场秩序的关键时期,中消协的分析报告,提醒我们消费市场的治理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持续推进,绝不能让餐饮乱象伤害消费热情。监管部门应不断强化对餐饮市场的动态监测和执法力度,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要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商家的巡查频次,严厉打击宰客、欺诈等违法行为,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让商家不敢轻易违法违规。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商家诚信经营,强化其法治观念和服务意识,做到明码标价、保障食品安全、提升服务质量。消费者也要增强维权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监督举报。
餐饮消费连接着千家万户,关乎民生冷暖,是消费市场的重要支柱。只有各方齐心协力,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让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感受到市场的温暖与诚信,增强消费意愿,提振消费信心,助推消费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