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DeepSeek火爆出圈彰显中国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促进AI产业创新发展需规则来平衡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DeepSeek火爆出圈彰显中国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促进AI产业创新发展需规则来平衡

来源:法治日报2025-02-14 09:30

  核心阅读

  DeepSeek们的崛起,印证了中国在AI赛道从“跟跑”到“并跑”的质变。显然,中国有机会为世界贡献既有科技锐度又有制度温度的新方案,在代码与法律之间找到那个推动文明进步的公约数。

  □ 本报记者 张维

  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异常热闹。

  “请帮我作一首春节题材的诗”“请写一段新春祝福”……很多网友通过和DeepSeek的对话,畅快体验了一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懂你”且“能干”。

  恰似投入湖心的巨石——DeepSeek的初创公司深度求索公司,凭借其开源大模型DeepSeek-R1,聚焦世界目光。DeepSeek在知识问答、长文本处理、代码生成和数学能力等方面达到顶尖水平,实现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开源大模型对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这是我国创新向新而行,创新活力激越澎湃的一个生动体现。“以2024年为例,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介绍说,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有效商标注册量同比分别增长16.3%和8.1%。其中国内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7.8万件,同比增长18.8%。“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策支持

  国内AI大模型取得显著进展

  DeepSeek的火爆出圈,不止于中国,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都引发了巨大轰动。1月27日,DeepSeek应用登顶苹果美国地区应用商店免费App下载排行榜,在美区下载榜上超越了ChatGPT。同日,苹果中国区应用商店免费榜显示,DeepSeek成为中国区第一。

  “国内AI大模型在创新技术与架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全球AI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书记、所长张士运评价说。

  DeepSeek的突围并非偶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4年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显示,2003年至2023年的十年间,全球共申请了5.4万项生成式人工智能发明专利,其中超过25%是在2023年提出的。中国发明人申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全球最多,发表的相关科技论文数量也最多。

  另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30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网信部门完成备案,其中2024年新增238款。在持续迭代更新中,一些产品已实现部分能力超越ChatGPT。

  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早在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多次提及“人工智能”,涉及高效布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地方也在积极跟进,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推出算力补贴、数据开放等专项政策。

  真金白银更是在政策支持之下,涌向了这个领域。1月17日,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AI产投基金”正式宣告成立,出资额高达600.6亿元人民币。该基金由国智投(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即大基金三期)共同出资设立。大基金三期的出资方包括财政部、多家国有银行及央企,阵容豪华。

  此前,《规划》就明确强调,要充分利用已有资金、基地等存量资源,发挥财政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形成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多方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格局。

  “从数据资源到应用场景,从政策支持到人才储备,我国在推动AI技术落地方面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整合能力和引领愿景。”张士运说。

  首当其冲

  知识产权领域成为冲突前线

  法律永远滞后于现实。当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制度适配能力时,知识产权领域难免成为冲突最前线。

  大模型需“投喂”海量文本、图像、代码等数据,但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屡遭质疑。2024年4月,“人工智能文生视频侵权第一案”经北京互联网法院审核立案。原告陈某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创作的“文生视频”作品被他人“洗稿”,并以原创名义发布,陈某以对方侵犯自己著作权为由提起民事侵权诉讼。在该案中,诸多问题被提出,成为争议焦点,如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条款能否涵盖AI训练?现行法下,AI公司常以“转换性使用”“非商业目的”抗辩,是否可以?

  事实上,这也是这类案件中常遇到的难题。基于案件的复杂性,结果也并不能一概而论。如某互联网公司AI写作助手生成的一篇财经分析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却未标注来源,该公司遂以侵犯著作权起诉。法院最终认定“AI生成内容不构成作品”,因其“缺乏人类智力独创性”。

  近日,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法院审结一起“AI生成图被侵权”的著作权纠纷案。法院认为,原告王某使用AIGC软件生成的被诉图片与通常人们见到的照片、绘画无异,显然属于艺术领域,具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法院酌情确定武汉某科技有限公司赔偿王某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4000元。

  促进AI产业创新发展和守护人类的创作欲,“跷跷板”的两端需要平衡。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认为,个案中AI生成内容所体现的个性化元素、创作者参与投入的贡献度、对创作要素的选择等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只有生成内容能达到作品的“试金石”——独创性判断标准,满足作品的可版权性要求,才能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影响不止版权。“您好,我看到有报道统计了我国当前人工智能专利的数据,想进一步了解知识产权局是如何识别某一项专利是否属于人工智能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是否已经在专利识别中利用了相似的方法,或计划开发相似的模型?”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一个互动栏目中,有网友在2024年10月表达了这样的疑惑。

  “在开展特定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专利的识别时,IPC分类号通常是重要的参考因素。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分类工作主要依赖分类员人工完成。”国家知识产权局答复称,目前专利文本语义检索模型尚在研究中。

  在不久前召开的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2025年要稳步推进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在审查工作中的应用,提升审查工作智能化水平。

  此外,平台数据爬取边界模糊。大厂间的数据争夺日趋白热化。2023年,某电商平台以“非法爬取用户评价数据”为由起诉竞争对手,索赔5亿元。尽管反不正当竞争法提供了一定规制依据,但数据产权归属、爬取技术合法性等仍存法律真空。

  护航创新

  应对挑战中国有望贡献方案

  中国现行法律体系正通过“打补丁”方式应对AI挑战。

  2020年修订的著作权法明确,作品须为“人类智力成果”;2023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出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训练数据“来源合法”,不得侵害知识产权;此外,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确立数据分类分级、知情同意原则均作出了规定,不过对企业间数据流转规则仍需进一步明确。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24年底公开发布了《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明确人工智能并非民法典规定的民事主体,不能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目前也不能作为发明人。

  今年1月,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布了《人工智能(AI)领域专利布局与申请指引》,系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首发的人工智能相关指引,旨在有效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各领域高水平应用。

  司法实践则呈现“个案探索”特征。例如,上海浦东法院在2024年某案中引入“贡献度测试法”,根据人类在提示词设计、结果筛选中的参与程度判定是否构成作品;北京互联网法院尝试将AI生成内容纳入邻接权保护范畴。

  DeepSeek们的崛起,印证了中国在AI赛道从“跟跑”到“并跑”的质变。显然,中国有机会为世界贡献既有科技锐度又有制度温度的新方案,在代码与法律之间找到那个推动文明进步的公约数。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南粤春已暖 招聘正当时

  • 重庆东站进入线路精调阶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绿色长城”
2025-02-19 09:4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直升机航空大地电磁探测系统,成功应用于高原铁路建设工程。
2025-02-19 09:47
由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线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5-02-19 09:45
18日从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期刊建设、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规范学术团体治理等领域取得进展。
2025-02-19 09:44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AI)技术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5-02-19 09:42
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5-02-18 09:33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宣传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17日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02-18 09:32
迈着深深浅浅的步子走进葡萄园,脚下,枯叶作被覆盖着泥土;头顶,休眠的葡萄枝上零星挂着卷曲的叶子。果农们在葡萄架下来回穿梭,剪刀在手中翻飞,老练地修剪着葡萄枝条,随后,有条不紊地完成着开沟、窝肥、清园等“冬管清单”。
2025-02-18 09:32
2月13日,北京儿童医院,13位知名专家对1位8岁男孩的疑难病例展开缜密讨论。主持人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专家们则来自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口腔科等科室。
2025-02-18 09:28
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上,河南农业大学“‘醛’球无敌”博士后科研团队的《木制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项目赫然在列。团队负责人彭万喜难掩笑意:“自2021年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拿金奖后,我们团队就荣誉不断。这背后,是国家对甲醛防控治理的日益重视。”
2025-02-18 09:27
重塑金身,树皮、籽壳和叶脉中的杜仲胶可作为首选材料。
2025-02-18 08:56
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要求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2-17 10:16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2025-02-17 10:14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2000万次,刷新了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2025-02-17 10:14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需要艺术和技术的高度合一。而《哪吒2》在本土先进动漫制作技术的托举之下,实现了这种合一。它的成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电影科技硬实力的并肩胜出和双重出圈,昭示着文化与科技碰撞产生的巨大张力。
2025-02-17 10:12
科普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除涉密项目外,应当结合任务需求,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2025-02-17 10:11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