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数字“迷宫”中,如何寻找公平的出口?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数字“迷宫”中,如何寻找公平的出口?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1-20 10:02

当“大数据杀熟”遭遇用户“反向驯化”——

数字“迷宫”中,如何寻找公平的出口?

  曹一作(新华社发)

  “#酒店太贵了,#饭店太贵了,不出去玩了便宜可以考虑,我没钱我一分钱都没有,#奶茶好贵我从来没有喝过,有没有0.01的羽绒服……”这段带着话题“#标签”、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评论,却在某社交平台被频繁转发。原来,这是用户为对抗“大数据杀熟”精心撰写的反向评论,其内容虽略显夸张,却囊括了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目的是“驯化”大数据,争取相应权益。

  从购物出行到日常社交,从自我记录到公共表达,大数据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与此同时,“大数据杀熟”成了互联网的沉疴痼疾。近年来,为对抗“大数据杀熟”,用户可谓是各出奇招:赛博哭穷、假装新用户、卸载重装、反向差评……但这些方法并不总是有效,令人诟病的“大数据杀熟”仍不时“背刺”用户,让人难以接受。

  大数据的“熟人”价

  年关将近,适逢“家电以旧换新国补”有优惠,家住湖北武汉的王女士准备给家里添几件新电器,被老公称为“网购达人”的她第一时间打开线上购物平台。她首先选中了一款茶吧机,网购经验丰富的她,下单前用老公的手机检索同款以防有价格差。不出所料,她发现同家店铺同款产品两人价格相差10元。

  “我接着检索了破壁机、微波炉等常用电器,都有价格差。而且我能确定这个价差不是新人优惠导致的,因为我老公并不是网购平台新用户,只是比我购买频率低罢了。”王女士说。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小庄身上,每逢节假日小庄会约上三五好友外出游玩,出行打车成了刚需。“可能是我打车频繁,输入同样的起点终点,同行的人费用总比我低。”小庄说。

  在传统商业规则中,“熟客”来源于买卖双方的信任,但在信息时代,大数据却将“熟人”变成“靶心”,成为“杀熟”利器。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平台经济‘大数据杀熟’频现”仍然是2024年上半年十大消费维权热点之一。记者在某社交平台检索“大数据杀熟”发现,网友们遭遇的常见“杀熟”形式包括“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同一时间不同用户购买同款不同价”等。

  尽管大量消费者为自己“喊冤”,平台却很少承认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并认为这是针对不同用户的“差异化营销”。

  “正常‘差异化营销’的必备条件至少有以下三点:第一,消费者对不同价格或收费标准知情;第二,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不针对个人特征的选项;第三,经营者要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泰和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中国广告协会品牌营销生态安全服务中心智库专家廖怀学告诉记者,尽管“杀熟”和“差异化营销”不能混为一谈,但由于“大数据杀熟”与正常“差异化营销”的界限在法律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认定规则作指引,在目前针对“杀熟”维权的司法案件中,也存在着不同的判决结果。

  “‘大数据杀熟’具有隐秘性和不确定性,即使发生相关违法行为,也面临举证困难、维权成本高等情况。”廖怀学说。

  “如果哪个APP让我发现‘杀熟’,我就卸载一段时间,等我下次再用就会便宜点,大数据也‘老实’了。”小庄说。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面对“杀熟”诉诸法律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本都较高。“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是算法系统利用用户数据进行推测,更多像小庄一样的用户开启了门槛更低的全新策略——“反向驯化”,“以算法之道还治算法之身”,与大数据进行智慧的对决。

  “驯化”注定不可能成功

  所谓“反向驯化”,即用户通过更改自己在网络平台上的行为轨迹,化身“伪装者”,装新用户、装不常用、装不喜欢……“伪装”的核心在于让平台无法锁定用户画像,干扰算法对用户身份信息和消费偏好的推测。

  今年25岁的小钱是同事们口中的“省钱小能手”,经常研究各平台的优惠活动规则。“如果想要知道自己在外卖平台有没有被‘杀熟’,可以换个平台试试看,交替使用可能会让外卖更便宜。”小钱向记者分享他点外卖的小妙招。

  与小钱同岁的娅娅对于“反向驯化”大数据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刚进入职场的娅娅,咖啡是她口中的“续命神器”。“之前一个账号,发现常喝的一款咖啡越来越贵,所以我现在坐拥我爸妈和我自己三个账号,因为他俩根本不喝咖啡,我就三个账号切着用,比之前便宜多了。”娅娅向记者说,除了点咖啡,娅娅在其他平台也尝试过相似做法。

  除了切换平台、注册多个账号,众多网友也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对大数据的“反向驯化”攻略:有的设置虚拟昵称,有的开启手机隐私模式,还有的定期清除缓存甚至更换设备,当然最热门的做法还是发表反向评论,向大数据表达自己的拮据状态,试图让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有所下降。

  在给大数据进行堪比“洗脑”的操作之后,部分用户发现商品的价格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那么,大数据真的能被用户“驯化”吗?

  有用户向记者表示,“反向驯化”并不总是有效,即便有效果也是短暂的。“如果靠刷评论就能让机票降价的话,那我们大家就都会去刷评论了。”某出行平台曾这样回应机票价格变动争议。

  “数字技术对人的记录分析几乎进入了无所不能的地步,而人是不变的,会处于越来越弱势的地位。随着数据算力和算法的不断改进,个人与技术、平台之间的失衡将进一步加剧,因此依靠用户个人的‘反向驯化’抵御‘大数据杀熟’,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方兴东说。用户短期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技能来对抗,但是算法也在变聪明,变得更善于博弈,用户很难在这场智慧的对决中取胜。

  “消费者享有对商品或服务的监督权和批评权,但如果用户采取恶意手段,就可能涉嫌违法。比如,通过大量发布虚假评价来试图误导平台调整价格策略等行为,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等法律中关于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等相关规定。”廖怀学告诉记者,用户对大数据的“反向驯化”可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推动算法治理需久久为功

  “不仅仅是10块钱的事,这让我觉得不公平,凭什么我作为老用户反而得不到优惠?”王女士对比着同款茶吧机自己与老公检索出来的差价说。

  “公平”是很多用户在受访时跟记者强调的关键词。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却反噬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建立数字时代的权利平衡与合理公正秩序,需要强大的社会化自律体系。因此,数字时代的治理现代化远比传统社会治理的要求高得多、难得多,挑战也大得多。”方兴东说。

  “对公众来说,除了意识、技能等个人素养提升,更需要通过法律法规为个人赋权,使用户在维权方面的弱势地位得到纠正。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平台对数据侵权行为不想为、不敢为、不能为。”方兴东说。

  不久前,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通知,明确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针对‘大数据杀熟’,法律已在包括竞争政策、消费者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明确。如果经营者实施‘大数据杀熟’行为,将可能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但作为一个综合治理体系,应对‘大数据杀熟’还应当重点关注算法治理。”廖怀学说。

  今年1月,多家网络平台发布算法治理举措,推进算法和平台治理透明化。比如,拼多多表示将打击“大数据杀熟”;得物则表示若用户发现平台涉“大数据杀熟”等违规行为,可进行投诉,平台将及时受理落实;腾讯提出“推动产品内集中化展示算法信息公示,提升用户对算法推荐服务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获得感”……企业的自律将成为根治“大数据杀熟”和推动算法治理的重要推力。

  “面对以‘大数据杀熟’为代表的新型‘智能鸿沟’,政府、企业和公众在整体性的治理现代化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形成体系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的治理能力,才是必由之路。”方兴东说。

  如何根治“大数据杀熟”,如何平衡技术创新和用户权益,如何让算法向善,都需要久久为功。期待各方合力,在数字“迷宫”中,共同找到公平的出口。(本报记者  王慧琼)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修复古围墙:香港保育抗战遗址

  • 四川泸州:晨雾弥漫乡村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