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两千多起刑事案件提供重大破案线索 走近生物物证“解码人”杨帆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人物 > 正文

为两千多起刑事案件提供重大破案线索 走近生物物证“解码人”杨帆

来源:法治日报2025-01-08 09:45

  本报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时钟嘀嗒嘀嗒,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技中心内,生物物证室副主任杨帆紧盯着检测进程。摆在他面前的是警方从化粪池中找到的检材,办案单位仅检测出其中属于受害人的皮肤组织,却迟迟无法检测出至关重要的内脏组织。

  杨帆此刻在做的,便是用最先进的生物检测技术帮助外地办案单位完善证据链,确定内脏组织同样属于被害人。最终的结果证实了判断,这起震惊全国的恶性刑事案件得以顺利提起公诉。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因其门牌号为803号,又被称为“刑警803”,这里专破重特大案件,除了有一群市民群众耳熟能详的破案“神探”,还有一群坚守在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刑事技术民警,杨帆正是他们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不畏艰辛找寻线索

  2014年正值全国生物物证技术发展的上升期,各地急缺高精尖技术人才,杨帆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毕业后毅然选择刑警职业,考入了刑技中心。这里有公安部首批重点实验室,曾培养出多位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上海工匠。

  杨帆仍记得刚入警时,随刑技中心领导马开军出命案现场的那个夏天。暴雨刚过,马开军带着他进树林里尸检,夏日的闷热使得女尸身体上的蛆堆成了小山包,他们戴着橡胶手套,虫体在手套上绕来绕去,马开军却毫不在意,直至取到一个特殊的检材。

  “那一刻的震撼是难以描述的,一名优秀的刑事技术民警绝不是在实验室做好检验那么简单,更要有不畏艰辛的勇气和忘我付出的执着,才能维护活着的人的权利,为死去的人伸张正义。”杨帆说。

  让逝者“发声”,他总能另辟蹊径:从一条勒死死者的毛巾背面提取到关键物证,从被遗弃的行李箱塑料内层角缝中找到凶手血迹,甚至刮下过一大片墙皮……

  为侦破一起27年前的命案,杨帆团队将技术攻坚与侦查排查有机结合,不断碰撞关键线索“交汇点”,在嫌疑人身亡四年后,想方设法从其生前穿过的一件运动T恤上提取到关键生物信息,与当年现场遗留的血手套印比对同一。专案组历经近万天,辗转6省15市,行程30万公里,排查检验3万多人。久久为功,只为沉冤昭雪。

  从警以来,他经手检验的生物物证超过1万件,为2000多起刑事案件提供重大破案线索;生物物证技术的应用也让许多陈年积案有了重新破获的希望,5年里,他直接助力破获命案积案46起。

  反复论证追求极致

  追求极致,是同行对杨帆的一致评价。他在处理检材时会反复论证,甚至略带点强迫症,对一些疑难检材更是会用不同检验方法交叉比对,并创新使用“化整为零”的提取方法,给物证“重新开口”的机会。

  在面对一起无死者明确身份、无社会关系可排查、无侦查和技术手段可使用的“三无”案件时,杨帆敏锐地注意到,虽然在受害人衣物上只找到女性生物信息,但她身上压着的重石只有强壮的男性才能举起,他会不会和死者有特殊关系?

  于是,杨帆把死者贴身衣物的隐私部位剪成几十片,交叉运用多种新科技,从中提取到两名男性的生物信息,之后运用前沿比对法,帮助侦查员找到其中一人,确认死者就是其妻。继而循迹找到真凶,正是其中另一名男性。

  精通检验新技术,同样擅长从隐约可寻的线索中推演作案过程,用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设计出最佳提取方案,这是杨帆为人称道的地方。

  面对陈年命案中的唯一物证——从河水中打捞上来的一把橡胶榔头,他意识到,这把榔头经过河水浸泡加上岁月侵蚀,提取检验时既要考虑到流水冲刷、细菌蚕食的影响,又要尽可能排除后期污染,还得保护好这珍贵的检材,难度特别大。怎样才能唤醒这件尘封18年的物证?

  “犯罪工具是一把橡胶榔头,与普遍认知中会用到的铁榔头不符,凶手应该是从事特殊职业,这把榔头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使用。而手柄处缠绕黑胶布,胶布黏面或多或少会留有使用者的痕迹,即使河水冲刷,也不会特别彻底。”杨帆说。

  顺着这一思路,他重新设计提取方案,用多种方法交叉检验,两天后,终于从黑胶布内侧提取到可作为证据使用的完整生物信息。侦查员据此追踪,一周后将潜藏18年的凶手抓获归案,隐入尘烟的真相得以拨云见日。

  技术创新引领侦查

  生物密码能否成功破译,除了检测人的细致与耐心,更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近年来,杨帆和他的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手段,研发而成的“复杂亲缘指数计算软件”可推断出更复杂的亲缘关系,加速找到当事人;开创的新型交汇战法,生动诠释了科技引领侦查的重要作用;推动新型检测方法制定为地方刑事技术规范,并通过CMA评审(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

  2021年7月,家住上海的老胡向警方求助。63岁的他小时候由上海一户胡姓家庭领养,随着年岁增大,认祖归宗的愿望愈发强烈。

  民警为老胡登记了信息、采集了血样,然而经全国打拐数据库比对,并没有比中结果。

  此时,杨帆的“复杂亲缘指数计算软件”派上了用场,借助全国优势资源进行样本比对排查,发现江苏句容42岁的方先生可能与老胡属于同一个家族,方先生与老胡可能存在亲缘关系。不久后,民警在句容找到了69岁的方老先生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82岁,最小的也有58岁。杨帆设法重建已去世的方家父母基因模型,再与老胡生物样本进行比对……九兄妹在时隔63年后重新团圆。

  杨帆和他的同事们近期正在追热播电视剧《我是刑警》,“正义,不仅是你的信仰,也是脚下的土地”,这句话让他感触良多。他身旁的检验仪器上印着一行大字:科技为正义服务。这,也是他的心声。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津百年大集热闹迎新春

  • 芳容初露 雪雕高手“冰城”秀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