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藏在直播间“剧本”背后的“麦手”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藏在直播间“剧本”背后的“麦手”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01-07 09:57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璟瑄 记者 宁迪

  随着短视频平台、直播的快速发展,有的主播采用剧本刻意营造戏剧化的情节和效果,吸引流量,甚至衍生出了“麦手”这样的职业群体。看似很有吸引力的“麦手”兼职,实际上也可能暗藏“韭菜陷阱”。

  “我谈了个男朋友,在一起大概两个月,还见了家长,一开始都住在一起,后来他被调到外地,跟我玩了两天消失,然后我发现他朋友圈背景照片换成了他和另外一个女生的照片……”画面中,一名网友正在连线一位情感类直播间的男主播,倾诉自己的情感问题。日前,一名自称提供“麦手连线”服务的负责人在微信上发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段短视频,并告诉记者,这是直播间“麦手”剧本的案例。

  “麦手”是指假装观众在直播间与主播连麦的人,他们用事先排练好的剧本和主播进行交流,为主播引流。这名“麦手”连线服务的负责人表示,目前一些探讨情感、亲子、法律等话题的“正能量直播间”背后,都有“麦手”群体。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直播的快速发展,丰富的视觉体验为受众带来多样化的“情绪价值”。然而,有的主播采用剧本刻意营造戏剧化的情节和效果,吸引流量,甚至衍生出了“麦手”这样的职业群体。相关产业链正在形成,不仅有招揽培训“麦手”的团队,还有专门写剧本的人、对接服务主播的人。“麦手”不仅用不真实的信息影响受众的体验,还对整个线上内容生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提出挑战,并诱发负面的社会影响。

  通过剧本连麦 帮助主播“快速起号”

  “老师您好,我们提供专业‘麦手’和水军团队服务,帮您摆脱观众寥寥无几的困境,助您快速提升人气。”这是马帅在2024年9月的一场直播结束后收到的后台私信。马帅在北京一家律所工作,平时也会运营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做一些法律科普内容,直播时人数最高一两百,偶尔能接到一些连线咨询。

  马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看一些同行的视频和直播里的案例都特别典型且有吸引力,观众连线不断,“但从没想过能通过剧本演绎”。马帅表示,越是猎奇的案子咨询越能吸引一些观众看下去,比如亲属犯罪咨询取保候审,家族遗产分割的法律纠纷、情感纠纷等,都是一些观众喜欢“吃瓜”的素材。

  “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使用剧本的现象非常普遍。”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高艳东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短视频中有些形式是将固定的“情景剧”以日常生活分享的形式拍出来,或是虚构个人经历来打造一定人设。而直播中,也会有博主与事先找好的“观众”连麦,看似随意的一场谈话实则是事先安排好的剧本。“如今在海量的短视频和直播中,有一些博主会尝试以剧本的方式博取眼球,获得更多流量。”高艳东说。

  记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联系到一名声称提供“麦手”连线服务的负责人。他介绍,新人主播最开始遇到的问题一般都是缺少留住观众的能力,“很多用户刷到了,点进来看几秒发现没意思,就划走了。而我们的‘麦手’跟主播连麦之后能利用事先准备的剧本,讲一些吸引人的话题,时间长了就能积累观众。”

  该负责人提到,粉丝数一两千的主播通过“麦手”连线有时能收获比粉丝数还多的人气。他随后将几条“麦手”与主播连线的直播录屏视频分享给记者,视频中双方一呼一应,聊天内容细节丰富,很难辨别出真假。

  该负责人表示,他们的剧本库种类“覆盖范围很广”,情感、医疗、法律、创业等互联网热门领域的话题都能提供,按照连线中参与的“麦手”演员人数还分为单麦、双麦甚至三麦。需要露脸的话是1.5元一分钟,不露脸是1元一分钟。

  在被问及是否会发生观众识破剧本等“翻车情况”时,该负责人回应称,“麦手”和主播连麦过程中会随时通过微信沟通提醒,“而且都是成熟‘麦手’,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考虑再三之后,马帅并没有选择购买“麦手”服务。“我不太喜欢花钱跟人‘打配合’,有人来就聊,没人看拉倒,没指望这个赚多少钱。”马帅说。

  “古有与书为友,与作者对话,今有与视频、直播为友,与博主对话。”在高艳东看来,受众很容易被戏剧性的内容吸引,主要是因为对剧情发展有好奇心、对现实生活有幻想、希望获得情感共鸣和更直接的娱乐放松体验。

  高艳东指出,有的网红经纪公司会流水线般输出假剧本、假人设,快速包装捧红某些账号,从而带货变现。“从平台运营逻辑来看,平台会优先推广获得较多流量的短视频和直播。博主用剧本吸引受众,增加内容吸引力和用户黏性,也就意味着能有更大的流量、更强的商业影响力和价值。”

  做“麦手”也会落入“陷阱”

  记者打开某社交媒体平台,搜索“麦手”两字,能刷到大量关于介绍“麦手”的视频和帖子,其中一条视频点赞量高达7万次;还有一些帖子在招募“演技还可以”的网友做“麦手”。

  帖子中写道,应聘“麦手”一般年龄在18-50岁,需要普通话尽量标准,说话不结巴,能代入感情,等等;关于招聘“麦手”的宣传内容大多包括“时间自由,有手机、会说话就能做,是最简单的副业,靠跟主播聊天就能日入几百……”有几条热门帖子下方超过500条评论,博主则通过“私聊”的方式进一步告知网友加入“麦手”的渠道。

  记者以应聘“麦手”为由,通过其中一条帖子联系到一名负责招聘“麦手”的“团长”。他透露,现在以观众连线为主的直播间里有许多都是事先排练好的“麦手”演员,那些表达清晰、口齿伶俐,能精准规避平台违禁词的连麦观众基本都是“麦手”。

  当被问到如何成为“麦手”的时候,该负责人表示“很简单”,培训之后团队会提供主播资源,“麦手”按照要求与主播提前对接、熟悉剧本,然后在直播时假装观众连线,按照剧本演,下播之后按连麦时长结算报酬。

  不过,该负责人随后表示,应聘“麦手”需要先交298元的“培训费”,用于进行“一对一”培训,培训后无其他费用,多劳多得,日收入在60元-500元之间。

  记者还看到,该负责人在其个人朋友圈里发布了数十条“麦手”收到“麦费”(即麦手工资)、新人交培训费的转账截图,并配有“宝妈在家日赚700”“新收徒弟一枚”“建议每个人都去做‘麦手’,利用碎片时间创造价值”等文案进行宣传。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也在社交媒体平台看到有网友打假“麦手”、分享自己的被骗经历,还有网友评论“当这个职业被我知道的时候,肯定已经出现了新型诈骗手段”“没有人会莫名其妙告诉你轻松赚钱的方法”“大家千万要谨慎,想赚钱的前提是保住自己的钱包”……有受访者表示,这些看似很有吸引力的“麦手”兼职,实际上也可能暗藏“韭菜陷阱”。

  34岁的韩丽喜欢在上班之余摸索一些有意思的副业。2024年8月,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麦手”的介绍,“工资日结、低投入、高回报、无风险”等宣传语让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与一名相关负责人沟通时,对方向韩丽表示培训很简单,会提供剧本,只要跟主播配合好、照着读就行。韩丽也觉得自己“声音洪亮,说话也比较有逻辑,线上和主播聊天、演剧本应该不会太难”,于是便交了380元的“培训费”,还同意了对方提出的“知识付费,不退不换”的声明。

  “然后他们把我拉进了一个‘麦手’培训群,有360多个人,群里发了一些培训材料。”韩丽回忆,“培训”的过程就是自己读材料里的注意事项,包括了解平台违禁词、如何声情并茂地讲剧本、如何与主播配合等。

  了解培训内容之后,韩丽又进入了一个“试麦群”,其中有上百名新人把自己“试麦”的录音发到群里,待管理员“审核合格”之后安排下一步的考核。“他们(管理员)会提供现成的剧本让你试麦,但感觉‘合格率’很低。”

  韩丽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有时候群里试麦的语音都叠了几十条,管理员只会通知一个人“合格”,并且要带上自己写的剧本去参加“接麦”考核,“可是当初入职的时候他们说会提供剧本台词,不用自己创作。”当韩丽与其他群成员想要继续询问剧本的问题时,管理员向她表示,“这里是试麦群,试麦不需要自己写剧本,其他问题麻烦去咨询别的负责人”。

  对方关于“会提供剧本”的说法前后不一,这让韩丽觉得很不合理。在韩丽尝试与当初联系的负责人反映该情况并要求退款时,对方表示“知识付费很容易二次传播,因此无法退款”,而且当初已经提前告知,韩丽自己也是同意的。“反正挺无奈的,而且也打消了我的积极性。”韩丽说,目前自己已经放弃尝试做“麦手”了。

  此外,有受访者透露,即便通过了考核,后续的“接单”过程也并不一定顺利。新人“麦手”张蕊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2024年8月开始尝试做“麦手”,目前演过“被婆婆和出轨老公不待见的儿媳妇”“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妈妈”等角色,已经通过和几名主播连线“赚回200多元”。她提到,“麦手”的“放单群”里经常会出现“几十人抢某一个主播的单子”的情况,很多连麦剧本对年龄、性别、声音都有要求,甚至要有相似经历。

  有博主在介绍“麦手”的视频中提到,做“麦手”赚钱的核心是要“有资源”,即剧本库和联系主播的渠道,这就需要加入合适的“麦手”团队。

  张蕊则表示,主播和剧本库资源都是有限的,“很多剧本给到我们之后,都要自己进行修改扩充,防止和其他主播用过的雷同,但是(他们)当初宣传的是‘只要照着稿子读’就行”。

  “加了主播助理之后要私聊发一条语音试麦,但有时候对方要么说‘情感不到位、声音不合适’,要么就压根不回复。”张蕊表示,很多单子只对经验丰富的老“麦手”开放,成功获得连麦资格之后,还要牢记很多注意事项,比如提前熟悉主播风格,自己的连麦账号要设置私密,接话反应要快,情感要真实细腻,等等,多人连麦更需要反复磨炼配合。

  除此之外,有网友在这些推广“麦手”的视频和帖子下提醒称,通过炫耀转账收入、鼓吹“麦手”好做的评论都在尝试拉新人加入,这样他们交的培训费也能返给自己一部分。张蕊也证实了这种情况的存在,“成功拉新人入伙能提成几十到上百元,所以很多接不到单的‘麦手’就会去社交媒体上作宣传,拉新人赚钱”。

  对此,高艳东提醒,“麦手”宣传的职业门槛低、收益较高,会吸引大量人群关注,一些诈骗分子可能以此为诱饵设置骗局,所谓的“培训”可能是骗局,并不能提供相关的服务和直播资源。而要求交培训费这种操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合同等相关法律的保障,具有很大风险。

  尽管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网友曝光“麦手”兼职存在被骗的经历,但招募“麦手”的内容仍在广泛传播。记者联系到了一家社交平台的客服人员,对方表示,如果内容涉嫌违规,用户可以及时提交举报。记者在平台的“举报”窗口看到,可选的违规原因包括“虚假宣传”“暗广(隐晦的广告)”“引导站外交易”“涉嫌兼职诈骗”等诸多具体类别。

  当记者询问平台方客服人员对于招募“麦手”的内容是否会有“主动地规范或禁止”,客服人员表示自己“不太了解,但只要用户提交举报,审核人员都会介入核实”。

  如何规范“剧本流量”

  2023年央视“3·15”晚会曾曝光过直播间里演“苦情戏”的主播,通过伪造悲情、家庭矛盾纠纷等剧本,专门吸引分辨能力弱的老年群体购买他们在剧本中营销的产品。2024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公安局也查处了一起网络违法行为,4名主播在直播中互相攻击辱骂,甚至试图“线下约架”,实则是幕后商量好的“连麦演戏”,以此来引流带货。

  如今,在强调“现在进行时”的直播领域却充斥着“剧本流量”,呈现在受众眼前的究竟还剩下多少“真实”?

  2023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到,“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时,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鼓励网站平台对存在争议的信息标记争议标签,并对相关信息限流。

  在高艳东看来,主播若能明确指出视频或直播内容来自剧本,便杜绝了大众误以为是真实生活事件的风险,从而使虚假信息不会进一步传播,以免对更多人造成误导。“同时平台也应完善相关的审核机制与举报机制,减少使用剧本涉嫌误导大众的内容。”他说。

  高艳东还提醒,根据行为严重性不同、行为目的不同,在直播间使用“麦手”和剧本产生的不实信息,会对数字法治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甚至会触犯不同方面的法律。例如,通过剧本设计虚构情节,造成虚假消息的传播,可能违反《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剧本中涉及对商品的不实推广,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中关于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规定;若剧本中擅自挪用、抄袭他人作品,则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若剧本涉及对他人名誉权相关事实的捏造,则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更严重的情况,如果对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扰乱,可能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构成寻衅滋事罪。

  2024年4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其中,“自导自演式造假”“不择手段蹭炒社会热点”“违背公序良俗制造人设”均是该次清朗专项行动的重点。

  2024年8月,某短视频平台发布《关于更新“违规蹭热不当获利”内容治理规范的公告》,要求账号个人严禁利用“虚假身份”“虚假内容”“虚假营销”“虚假流量”不当获利。

  “平台应当对剧本、‘麦手’进行监管,避免不实消息的大面积扩散,从而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高艳东指出,由于剧本编写越来越贴近生活,使用剧本这种行为越来越隐蔽,且大众对于视频内容是否为剧本的辨认能力较弱,平台应强制博主或主播在使用剧本模式时,进行相关标注。

  2024年7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增设网络主播为国家新职业,这标志着网络主播的职业身份在“国家确定职业分类”上首次得以确立。

  “这种新兴职业,注定会经历一个‘鱼龙混杂’的时期,需要逐渐向更加完善的职业化过渡。”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看来,“麦手”门槛较低,是网络直播在职业化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目前的“麦手”现象完全有违网络直播内容生产的基本要求,也需要规范。

  董晨宇认为,随着网络主播职业化进程的推进,相关部门也会陆续加强对直播平台内容生产各个子领域的治理,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

  (应受访者要求,马帅、韩丽、张蕊为化名)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