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虹膜写真”兴起?当心泄露个人生物信息!
首页> 法治频道> 图片新闻 > 正文

“虹膜写真”兴起?当心泄露个人生物信息!

来源:央视新闻2025-01-06 10:06

  “虹膜写真”兴起

  吸引年轻人关注

  近一段时间,一种新兴的“虹膜写真”在市场上兴起,就是拍摄人眼的虹膜照片,经过后期渲染制作,得到一种看上去与众不同的写真照,有的还加工成饰品,做成手链、项链或者是挂件。

  记者在多地走访了解到,作为新兴事物,“虹膜写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喜欢。

  广西南宁的梁先生就是在网上看到不少虹膜写真的效果图,感到新奇,决定自己也拍摄尝试一下。

  南宁市民梁先生:我正好就是家里也想增加一些摆件,有个人的一些特色的,过来去尝试一下。

  南宁市某虹膜写真负责人张荣权:当第一眼看到自己眼睛是这个效果的时候,实际上每个人都很惊讶,他觉得原来我的虹膜是这个样子的。

  而在江西南昌红谷滩区的一家“虹膜”写真摄影店,记者看到,店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虹膜写真”照片,有单眼的,也有双眼的,虹膜呈现的色彩也极为丰富。老板万俊文是个00后,他告诉记者,这家店铺目前只开了两个月,现在店里一天的生意大概有三四单。

  在福建厦门的这家“虹膜”摄影店,店家介绍,每个人的虹膜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张“虹膜写真”都具有独特性。“虹膜写真”主要分为单眼和双眼,价格从几十元到两百多元不等,纹路、颜色等细节方面的处理会因价格有所不同,经过电脑渲染,一般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能取片。

  在店家的指导下,记者也进行了体验,将下巴放在托盘上,两侧有灯光照射,正面有台相机近距离对着单只眼睛拍摄,十几秒后便完成了整个拍摄流程。随后,店家打开电脑,根据记者选择的样式对图片加工。

  店家刘先生:感觉这个蛮新奇的,符合我们现在年轻人的一些审美。

  拍摄“虹膜写真”

  需注意光线强度及卫生

  在虹膜写真兴起的同时,也有人担心,会不会给眼睛带来损伤?哪些人适合拍“虹膜写真”?来听听眼科医生怎么说。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视光中心副主任何碧华:虹膜写真的原理是将虹膜的局部放大,呈现出细微的结构,在医学上其实应用得很广泛,属于眼科影像中的直接照射法。一般情况下,不会对人眼造成伤害。如果拍摄时候光线比较强,而且光线照射时间比较长、反复照射,对本身有一些眼病的患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福建莆田市第一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宋晓晴:如果前一位顾客他是有红眼病(急性期),很有可能下一个顾客在靠住架子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出现了感染的情况, 有传染性。第二个问题,我们拍照的时候,需要用比较强的光源去照射,如果反复地拍摄虹膜写真,我们用的光照射到我们的视网膜,有可能会导致我们脆弱的视网膜受到一个光损伤。

  江西省人民医院眼科博士、副主任医师李岚:比如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还有一些别的原因引起的眼底出血的患者,严重的干眼症、结膜炎,它不能够忍受长时间强光的刺激,都不适合进行虹膜写真的拍摄。

  同时,多地的眼科医生也提醒:

  虹膜写真拍摄馆的照射灯光,大多没有经过专业检测,无法确定光照的强度是否安全,应避免长时间让眼睛被强光照射。

  同时,拍摄时也要注意设备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虹膜写真”存在个人

  生物信息泄露风险

  此外,也有部分网友提示,眼睛虹膜跟指纹一样,包含大量个人生物信息,拍摄虹膜写真,会不会存在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来听听行业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怎么说。

  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赵放:主要是采集的条件不一样,那么虹膜摄影它主要是在可见光下,对虹膜图像进行拍摄,那么虹膜生物识别主要是在近红外光照下,对虹膜图像去进行一个采集虹膜生物识别是主要依靠虹膜区域,它的纹理结构的特征,那么如果虹膜摄影,它把虹膜区域的纹理拍摄得非常清晰的话,那么是有可能通过拍摄的纹理结构,去做虹膜识别。

  赵放副教授表示,如果虹膜摄影中,关键的“虹膜区域”纹理拍摄非常清楚的话,是有存在个人生物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但是通常来说,一方面,虹膜生物识别需要的图像清晰度更高,另一方面,目前使用虹膜识别的系统还会同时配合有活体检测系统。也就是说,进行虹膜识别的必须是真人而不是照片。

  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赵放:一般来说,虹膜识别系统,它会有一个这种活体检测系统,它会根据你拍摄这个人的瞳孔收缩来去判断你是一个真人,还是说是一个假人,还是说是一个照片,通过这种方式,去避免虹膜照片被滥用在虹膜识别场景。

  消费者如果担心个人照片、信息被滥用,拍摄前建议与商家签订隐私保护协议。

  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赵放:在拍摄的时候,需要去签一些隐私保护的协议,去保护个人隐私,然后防止虹膜的图片被滥用。

  广西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团队成员陆庆标:商家和消费者双方应在拍摄前签订合同,建议商家应承诺不得将消费者信息用于其他用途,否则消费者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南白沙:兰花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 对口援疆助力戈壁兴建智慧农业植物工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6月24日,“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在黑龙江省东宁市、河南省濮阳市等地举行。“源网荷储”应急供电中,国家电网运用新技术、设备,实现小型水电站“黑启动”“光伏+储能”协同供电,保障重点区域电力供应。
2025-06-25 09:24
研究团队通过发育表达分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在甜菜孢囊线虫早期寄生阶段鉴定出两个关键分泌效应蛋白——Hs28B03和Hs8H07。该研究首次发现,植物寄生线虫会“劫持”植物细胞的“垃圾处理系统”——泛素化系统来摧毁免疫。
2025-06-25 09:23
2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杨作仁研究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柳小庆研究员,合作创制了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
2025-06-25 09:22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从国铁集团获悉,近期,沪昆高铁杭州东至长沙南段(以下简称“沪昆高铁杭长段”)安全标准示范线建设拉通试验圆满成功,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最高试验时速达385公里,各项设备指标表现良好。
2025-06-24 05:00
构建新农科人才“四新”培育目标体系。
2025-06-24 03:45
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 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基因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改善近端肢体的血液流入,从而改善单个血管小体中的血液再分。
2025-06-24 09:31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