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实验室里找到隐匿的犯罪线索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在实验室里找到隐匿的犯罪线索

来源:解放日报2025-01-06 09:59

  一把断裂的、木柄上缠着黑胶布的橡胶榔头,是2002年一起“摩的”司机遇害案现场留下的唯一物证。18年后,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技中心生物物证室副主任杨帆凭借卓越的技术和细致的分析,从黑胶布上的细微痕迹中提取到关键生物信息,为案件侦破提供了一锤定音的证据。

  跟一般人印象中的“神探”形象不大一样,杨帆看上去斯斯文文,大多数时间,他都在实验室里工作。就是这样,他和同事却能让肉眼看不见的痕迹显形,让极少量元素重建案发经过,在不断滚动的数据中找到隐匿的犯罪线索。

  自2014年从警以来,杨帆经手生物物证1万多件,为2000多起刑事案件提供关键线索,仅在5年内就直接助力破获了46起命案积案。他创新研发的“复杂亲缘指数计算软件”,不仅显著提升警方破案效率,还帮助230多个失散家庭重新团聚。

  “看不见”的证据

  中山北一路803号,久负盛名的“刑警803”大院,一间满是精密仪器的实验室里,杨帆和同事正忙碌着。不仅要从案发现场搜集的检材中找到凶手留下的线索,杨帆还要分析其他现场痕迹,来完整还原案发经过。从这些细小的痕迹中提取的信息,往往成为破案的关键线索。

  1997年初夏,淀山湖畔的灌木丛中发现一具无名女尸。死者仰面朝天,面部和胸部被一块重石压着,尸体不远处有一个旅行包,里面有几件衣物和未完工的绒线衫。法医判断,死者系生前被他人用钝器打击头部致死。

  这起案件的侦查在当年陷入困境:无死者身份、无社会关系可排查、无侦查和技术手段可使用。“这些年我们不时就会把过去那些积案的物证拿出来重新做一遍。”杨帆说,随着技术进步,过去一些案件中无法提取生物信息的,现在能够提取了。2021年,他把死者的贴身衣物剪成几十片,交叉运用多种新科技,成功提取到两名男性的生物信息。经过排查比对,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不久之后,该男子落网,承认了作案的全过程。

  杨帆说,从检材上测出存有生物信息后,就会送进实验室里进行“扩增”程序,让生物信息复制到足够进行检测分析的量。“而且,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是全世界都认可的认定人身的证据。”

  即使无法立即从数据库中比对出有效信息,生物信息的检测也能为破案提供方向。这些年,杨帆从勒死死者的毛巾背面、被遗弃的行李箱塑料内层角缝中,甚至墙皮上都找到过破案线索。

  既懂医学又懂刑侦

  “从现场寻找可能存在生物信息的痕迹,到最后分析确定结果,全部都需要我们来认定。”杨帆说,“机器只呈现客观的信息,只有人的参与,才能让这些信息的价值得以发挥。”

  回到本文开头的“摩的”司机遇害案,那把榔头上除了被害人的血迹外,当年的侦查手段没能提取到其他物证。此后的技术检测中,技术员提取到的生物信息始终有残缺,难以明确嫌疑人。

  2020年,这件物证摆在了杨帆案头。“榔头经过河水浸泡,再加上岁月侵蚀,需要考虑流水冲刷、细菌蚕食的影响,又要尽可能排除后期污染,保护好检材,难度非常大。”他先推演作案过程,精心设计提取方案,然后再用多种方法交叉检验。两天后,杨帆终于在包缠榔头的黑胶布上找到突破口,并使用“化整为零”的新方法,提取到可靠生物信息。通过反复实验和交叉比对,他最终证明,这些信息是可以当作证据使用的完整生物信息。一周后,潜藏了18年的凶手归案,尘封的真相终于大白。

  杨帆说,作为公安部门的专业技术民警,既要懂医学,又要懂刑侦。而站在法律角度,案件的线索和证据,更讲求唯一和可溯源,“所以每次检验比对都要慎之又慎,不能轻率地出具结论”。

  技术助力“团圆”

  杨帆不仅利用生物物证帮助破案,还致力于失散亲人的亲缘关系认定工作。

  2021年7月,家住上海的63岁老胡向警方求助,他从小被人领养,与亲人失散,希望找到自己的亲生家庭。

  全国打拐数据库比对无果后,杨帆使用自己研发的“复杂亲缘指数计算软件”,发现身在江苏句容的方先生可能与老胡属于同一个家族,存在亲缘关系。杨帆设法重建了已去世的方家父母基因模型,再与老胡生物样本开展比对,最终确认了老胡与方家兄弟姐妹的亲缘关系。白发老人与亲人重新团圆的场面,也让杨帆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更深的价值认同。

  由杨帆领衔建立的生物物证室,已经成为全国唯一由省级公安机关主办的法医物证领域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目前他正在推进全国首家新型生物物证数据库的建设。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乌伦古湖冬捕开始

  • “蛇展”迎蛇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