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实验室里找到隐匿的犯罪线索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在实验室里找到隐匿的犯罪线索

来源:解放日报2025-01-06 09:59

  一把断裂的、木柄上缠着黑胶布的橡胶榔头,是2002年一起“摩的”司机遇害案现场留下的唯一物证。18年后,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技中心生物物证室副主任杨帆凭借卓越的技术和细致的分析,从黑胶布上的细微痕迹中提取到关键生物信息,为案件侦破提供了一锤定音的证据。

  跟一般人印象中的“神探”形象不大一样,杨帆看上去斯斯文文,大多数时间,他都在实验室里工作。就是这样,他和同事却能让肉眼看不见的痕迹显形,让极少量元素重建案发经过,在不断滚动的数据中找到隐匿的犯罪线索。

  自2014年从警以来,杨帆经手生物物证1万多件,为2000多起刑事案件提供关键线索,仅在5年内就直接助力破获了46起命案积案。他创新研发的“复杂亲缘指数计算软件”,不仅显著提升警方破案效率,还帮助230多个失散家庭重新团聚。

  “看不见”的证据

  中山北一路803号,久负盛名的“刑警803”大院,一间满是精密仪器的实验室里,杨帆和同事正忙碌着。不仅要从案发现场搜集的检材中找到凶手留下的线索,杨帆还要分析其他现场痕迹,来完整还原案发经过。从这些细小的痕迹中提取的信息,往往成为破案的关键线索。

  1997年初夏,淀山湖畔的灌木丛中发现一具无名女尸。死者仰面朝天,面部和胸部被一块重石压着,尸体不远处有一个旅行包,里面有几件衣物和未完工的绒线衫。法医判断,死者系生前被他人用钝器打击头部致死。

  这起案件的侦查在当年陷入困境:无死者身份、无社会关系可排查、无侦查和技术手段可使用。“这些年我们不时就会把过去那些积案的物证拿出来重新做一遍。”杨帆说,随着技术进步,过去一些案件中无法提取生物信息的,现在能够提取了。2021年,他把死者的贴身衣物剪成几十片,交叉运用多种新科技,成功提取到两名男性的生物信息。经过排查比对,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不久之后,该男子落网,承认了作案的全过程。

  杨帆说,从检材上测出存有生物信息后,就会送进实验室里进行“扩增”程序,让生物信息复制到足够进行检测分析的量。“而且,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是全世界都认可的认定人身的证据。”

  即使无法立即从数据库中比对出有效信息,生物信息的检测也能为破案提供方向。这些年,杨帆从勒死死者的毛巾背面、被遗弃的行李箱塑料内层角缝中,甚至墙皮上都找到过破案线索。

  既懂医学又懂刑侦

  “从现场寻找可能存在生物信息的痕迹,到最后分析确定结果,全部都需要我们来认定。”杨帆说,“机器只呈现客观的信息,只有人的参与,才能让这些信息的价值得以发挥。”

  回到本文开头的“摩的”司机遇害案,那把榔头上除了被害人的血迹外,当年的侦查手段没能提取到其他物证。此后的技术检测中,技术员提取到的生物信息始终有残缺,难以明确嫌疑人。

  2020年,这件物证摆在了杨帆案头。“榔头经过河水浸泡,再加上岁月侵蚀,需要考虑流水冲刷、细菌蚕食的影响,又要尽可能排除后期污染,保护好检材,难度非常大。”他先推演作案过程,精心设计提取方案,然后再用多种方法交叉检验。两天后,杨帆终于在包缠榔头的黑胶布上找到突破口,并使用“化整为零”的新方法,提取到可靠生物信息。通过反复实验和交叉比对,他最终证明,这些信息是可以当作证据使用的完整生物信息。一周后,潜藏了18年的凶手归案,尘封的真相终于大白。

  杨帆说,作为公安部门的专业技术民警,既要懂医学,又要懂刑侦。而站在法律角度,案件的线索和证据,更讲求唯一和可溯源,“所以每次检验比对都要慎之又慎,不能轻率地出具结论”。

  技术助力“团圆”

  杨帆不仅利用生物物证帮助破案,还致力于失散亲人的亲缘关系认定工作。

  2021年7月,家住上海的63岁老胡向警方求助,他从小被人领养,与亲人失散,希望找到自己的亲生家庭。

  全国打拐数据库比对无果后,杨帆使用自己研发的“复杂亲缘指数计算软件”,发现身在江苏句容的方先生可能与老胡属于同一个家族,存在亲缘关系。杨帆设法重建了已去世的方家父母基因模型,再与老胡生物样本开展比对,最终确认了老胡与方家兄弟姐妹的亲缘关系。白发老人与亲人重新团圆的场面,也让杨帆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更深的价值认同。

  由杨帆领衔建立的生物物证室,已经成为全国唯一由省级公安机关主办的法医物证领域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目前他正在推进全国首家新型生物物证数据库的建设。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今日腊八,来一碗家乡的腊八粥

  • 多彩活动迎腊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2025-01-06 02:50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2025-01-06 02:15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2025-01-06 09:49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2025-01-06 09:48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2025-01-06 09:47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