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实验室里找到隐匿的犯罪线索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在实验室里找到隐匿的犯罪线索

来源:解放日报2025-01-06 09:59

  一把断裂的、木柄上缠着黑胶布的橡胶榔头,是2002年一起“摩的”司机遇害案现场留下的唯一物证。18年后,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技中心生物物证室副主任杨帆凭借卓越的技术和细致的分析,从黑胶布上的细微痕迹中提取到关键生物信息,为案件侦破提供了一锤定音的证据。

  跟一般人印象中的“神探”形象不大一样,杨帆看上去斯斯文文,大多数时间,他都在实验室里工作。就是这样,他和同事却能让肉眼看不见的痕迹显形,让极少量元素重建案发经过,在不断滚动的数据中找到隐匿的犯罪线索。

  自2014年从警以来,杨帆经手生物物证1万多件,为2000多起刑事案件提供关键线索,仅在5年内就直接助力破获了46起命案积案。他创新研发的“复杂亲缘指数计算软件”,不仅显著提升警方破案效率,还帮助230多个失散家庭重新团聚。

  “看不见”的证据

  中山北一路803号,久负盛名的“刑警803”大院,一间满是精密仪器的实验室里,杨帆和同事正忙碌着。不仅要从案发现场搜集的检材中找到凶手留下的线索,杨帆还要分析其他现场痕迹,来完整还原案发经过。从这些细小的痕迹中提取的信息,往往成为破案的关键线索。

  1997年初夏,淀山湖畔的灌木丛中发现一具无名女尸。死者仰面朝天,面部和胸部被一块重石压着,尸体不远处有一个旅行包,里面有几件衣物和未完工的绒线衫。法医判断,死者系生前被他人用钝器打击头部致死。

  这起案件的侦查在当年陷入困境:无死者身份、无社会关系可排查、无侦查和技术手段可使用。“这些年我们不时就会把过去那些积案的物证拿出来重新做一遍。”杨帆说,随着技术进步,过去一些案件中无法提取生物信息的,现在能够提取了。2021年,他把死者的贴身衣物剪成几十片,交叉运用多种新科技,成功提取到两名男性的生物信息。经过排查比对,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不久之后,该男子落网,承认了作案的全过程。

  杨帆说,从检材上测出存有生物信息后,就会送进实验室里进行“扩增”程序,让生物信息复制到足够进行检测分析的量。“而且,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是全世界都认可的认定人身的证据。”

  即使无法立即从数据库中比对出有效信息,生物信息的检测也能为破案提供方向。这些年,杨帆从勒死死者的毛巾背面、被遗弃的行李箱塑料内层角缝中,甚至墙皮上都找到过破案线索。

  既懂医学又懂刑侦

  “从现场寻找可能存在生物信息的痕迹,到最后分析确定结果,全部都需要我们来认定。”杨帆说,“机器只呈现客观的信息,只有人的参与,才能让这些信息的价值得以发挥。”

  回到本文开头的“摩的”司机遇害案,那把榔头上除了被害人的血迹外,当年的侦查手段没能提取到其他物证。此后的技术检测中,技术员提取到的生物信息始终有残缺,难以明确嫌疑人。

  2020年,这件物证摆在了杨帆案头。“榔头经过河水浸泡,再加上岁月侵蚀,需要考虑流水冲刷、细菌蚕食的影响,又要尽可能排除后期污染,保护好检材,难度非常大。”他先推演作案过程,精心设计提取方案,然后再用多种方法交叉检验。两天后,杨帆终于在包缠榔头的黑胶布上找到突破口,并使用“化整为零”的新方法,提取到可靠生物信息。通过反复实验和交叉比对,他最终证明,这些信息是可以当作证据使用的完整生物信息。一周后,潜藏了18年的凶手归案,尘封的真相终于大白。

  杨帆说,作为公安部门的专业技术民警,既要懂医学,又要懂刑侦。而站在法律角度,案件的线索和证据,更讲求唯一和可溯源,“所以每次检验比对都要慎之又慎,不能轻率地出具结论”。

  技术助力“团圆”

  杨帆不仅利用生物物证帮助破案,还致力于失散亲人的亲缘关系认定工作。

  2021年7月,家住上海的63岁老胡向警方求助,他从小被人领养,与亲人失散,希望找到自己的亲生家庭。

  全国打拐数据库比对无果后,杨帆使用自己研发的“复杂亲缘指数计算软件”,发现身在江苏句容的方先生可能与老胡属于同一个家族,存在亲缘关系。杨帆设法重建了已去世的方家父母基因模型,再与老胡生物样本开展比对,最终确认了老胡与方家兄弟姐妹的亲缘关系。白发老人与亲人重新团圆的场面,也让杨帆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更深的价值认同。

  由杨帆领衔建立的生物物证室,已经成为全国唯一由省级公安机关主办的法医物证领域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目前他正在推进全国首家新型生物物证数据库的建设。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习近平会见莫桑比克总理莱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