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严惩“假理财,真受贿”,让新型腐败无所遁形
首页> 法治频道> 法眼观察 > 正文

严惩“假理财,真受贿”,让新型腐败无所遁形

来源:工人日报2024-12-24 09:59

  据12月2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近年来,一些不法商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主动寻求投资项目,通过共同放贷、共同投资等方式,帮助个别领导干部实现财产保值增值,从而达到利益捆绑目的。纪检监察机关紧盯此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问题,严厉惩治以委托理财为名收受贿赂等行为。

  这种以委托理财之名、行受贿之实的隐性腐败,就像一只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会对社会公平正义构成致命一击。对此,国家早已亮出了法律利剑,监察法、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法律法规,不仅为纪检监察机关提供了有力武器,更为全社会树立了“反腐无死角”的鲜明态度。

  记得去年,某市一名年轻干部就因一念之差陷入了不法商人精心编织的理财陷阱,本以为可以悄悄让财富增值,没成想却成了纪检监察机关的瓮中之鳖。个案不仅让当事人身败名裂,更为广大公职人员敲响警钟:隐性腐败,不是安全地带,而是自我麻痹、自以为是的危险深渊。

  隐性腐败的滋生,固然与不法商人的狡猾、一些领导干部的贪念有关,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和部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存在“宽松软”现象,让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因此,要从根本上铲除隐性腐败,不仅要加强制度建设,更要强化制度执行,让监督的“牙齿”真正锋利起来,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

  网络上,关于隐性腐败的讨论热度不减。网友们表示,纪检监察机关的严厉打击行动,让人看到了国家反腐的决心和力度,“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必须坚决铲除!纪检监察机关的行动,让人拍手称快!”类似朴素而真挚的话语,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正能量,为反腐斗争构筑了强大的舆论根基。

  严惩隐性腐败,只是反腐斗争的一个缩影。要彻底根除腐败,还需久久为功,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有关方面要不断完善制度,加强行政和法律监督,提高公职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社会监督,让人民群众成为反腐斗争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彻底让腐败失去生存土壤。此外,科技力量也可以在反腐过程中助一臂之力。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I等新武器,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异常交易等线索,增强技术手段的威慑力,提高反腐效率与精准度。

  总之,严惩隐性腐败,是将反腐引向了深水区,这不仅是对腐败分子的严厉震慑,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捍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纪检监察机关正以实际行动再次表明:莫伸手,伸手必被抓!无论腐败多么隐蔽,都将在正义的阳光下无所遁形。期待有关方面继续携手并进,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让腐败无处生根,让正义之光照亮每个角落。(余明辉)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海洋公园为大熊猫准备冬日礼物

  • 赴一场雪地版“村超”之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自然》报道,经过数月攀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终于到达了一个火星陨石坑的边缘。
2024-12-24 09:59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马欢团队围绕大脑生物能量神经可塑性调控与认知衰老开展了研究,发现在学习记忆或者人工诱导的神经活动下,神经元突触附近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显著增加,促进大脑能量供给。
2024-12-24 09:58
2024年,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大国重器亮点纷呈,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项项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科技发展的中国高度,也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4-12-24 09:57
凤凰山脚下,由十多栋楼房组成的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安静整洁,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繁忙的工业厂房。隔着厚厚的玻璃,张国平告诉记者:“那台不锈钢反应釜正在进行临时键合材料工程化放大试验。
2024-12-24 09:48
放眼全国,各地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2024-12-24 09:46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2024-12-23 10:22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2024-12-23 10:22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2024-12-23 03:55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12-23 03:55
还没到腊月,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吴家店镇包畈村村民陈亚舫已开始忙着订年猪。
2024-12-23 03:55
生命起源及早期演化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大未解之谜。
2024-12-23 03:55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2024-12-20 09:51
当你看到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最重要的事就是确保自己要登上这趟列车。
2024-12-20 16:14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2024-12-20 15:00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2024-12-20 12:57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2024-12-20 09:11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2024-12-19 09:27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2024-12-19 09:27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2024-12-19 09:26
持续且旺盛的研发创新活动是国际科创中心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来源。
2024-12-19 09: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