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自觉秉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操守
首页> 法治频道> 理论·实践 > 正文

自觉秉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操守

来源:光明网2024-12-19 16:36

  作者:王广权(安徽省人民检察院)

  各级党员干部要牢记谆谆教诲,心领神会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将清正廉洁观念根植于心、见诸于行,不折不扣地做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

  一、要把政治立场站得稳而又稳

  党员干部要“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既然选择了为人民服务,就应该摆正公仆的位置。一是端正对人民态度。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必须把人民这个“衣食父母”装在心中,须臾不能忘记。不能做官当老爷、自说自话。二是聆听人民的心声。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人民这一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重视和回馈“民声呼应”,把“愿景图”做实,把“实景图”做优。不能对民之疾苦置若罔闻、麻木不仁。三是锻造服务人民之功。“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为民谋福祉也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分析、引导和满足人民正当诉求,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成全社会的同心圆。

  二、要把担当意识树得牢而又牢

  干事创业是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价值所在。一是坚强党性。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为公”本色。二是涵养境界。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格局和高尚品行,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勇毅担当和努力付出,为“大我”弃“小我”、为事业而忘我。三是知恩图报。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带着感情、带着正气,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争当改革促进派、发展实干家,回报党和人民的养育培护。

  三、要把本职工作抓得紧而又紧

  党员干部要落在具体行动中、实到工作实践上。一是铭记责任。要多把人民的事当作自己心上的事。以钉钉子精神,厘清职责边界,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绝不能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做官享福。二是忠诚履职。要立足岗位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雄心壮志,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敢于领跑、创先争优。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单位、感召部属、推进工作,务求“用力多者收功远”。三是锐意建功。要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在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上破解“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做“面子活”,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退缩。

  四、要把纪律规矩守得实而又实

  前途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在党内不守纪律、不讲规矩,为了自己什么事都敢干,总有一天是会自己毁了自己的。对此,党员干部要切实领会告诫和警醒。一是贪婪之心切莫有。人生而有欲,正当合理的欲望,是励人动力。但放纵欲望、把公权当特权,贪婪光鲜、偏好庸俗,无异于一边吃着天上掉的馅饼,一边往陷阱里坠落。二是勿为身外物所役。世间器物,多为人之所用。如果只求外物,不求勤廉,必将沦为物的奴隶。倘若私欲过盛、嗜好太多,不加克制、一味贪墨,必然会把前程葬送。三是公权尤须秉公用。只有克己奉公、守中致和,才能心存正气、耳聪目明,才能谦逊质朴、豁达大度,才能“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因此,要确立奋斗者姿态,以公立矩、以公立信、以公立威,匡扶正义。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秉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操守,并非一日之功,也不会一劳永逸。党员干部使命责任在肩,要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之功,沉淀内心、见贤思齐,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持续向世人呈现“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的中国。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冰天雪地迎新年

  • 深圳年味渐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