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自觉秉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操守
首页> 法治频道> 理论·实践 > 正文

自觉秉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操守

来源:光明网2024-12-19 16:36

  作者:王广权(安徽省人民检察院)

  各级党员干部要牢记谆谆教诲,心领神会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将清正廉洁观念根植于心、见诸于行,不折不扣地做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

  一、要把政治立场站得稳而又稳

  党员干部要“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既然选择了为人民服务,就应该摆正公仆的位置。一是端正对人民态度。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必须把人民这个“衣食父母”装在心中,须臾不能忘记。不能做官当老爷、自说自话。二是聆听人民的心声。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人民这一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重视和回馈“民声呼应”,把“愿景图”做实,把“实景图”做优。不能对民之疾苦置若罔闻、麻木不仁。三是锻造服务人民之功。“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为民谋福祉也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分析、引导和满足人民正当诉求,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成全社会的同心圆。

  二、要把担当意识树得牢而又牢

  干事创业是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价值所在。一是坚强党性。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为公”本色。二是涵养境界。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格局和高尚品行,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勇毅担当和努力付出,为“大我”弃“小我”、为事业而忘我。三是知恩图报。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带着感情、带着正气,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争当改革促进派、发展实干家,回报党和人民的养育培护。

  三、要把本职工作抓得紧而又紧

  党员干部要落在具体行动中、实到工作实践上。一是铭记责任。要多把人民的事当作自己心上的事。以钉钉子精神,厘清职责边界,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绝不能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做官享福。二是忠诚履职。要立足岗位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雄心壮志,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敢于领跑、创先争优。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单位、感召部属、推进工作,务求“用力多者收功远”。三是锐意建功。要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在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上破解“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做“面子活”,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退缩。

  四、要把纪律规矩守得实而又实

  前途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在党内不守纪律、不讲规矩,为了自己什么事都敢干,总有一天是会自己毁了自己的。对此,党员干部要切实领会告诫和警醒。一是贪婪之心切莫有。人生而有欲,正当合理的欲望,是励人动力。但放纵欲望、把公权当特权,贪婪光鲜、偏好庸俗,无异于一边吃着天上掉的馅饼,一边往陷阱里坠落。二是勿为身外物所役。世间器物,多为人之所用。如果只求外物,不求勤廉,必将沦为物的奴隶。倘若私欲过盛、嗜好太多,不加克制、一味贪墨,必然会把前程葬送。三是公权尤须秉公用。只有克己奉公、守中致和,才能心存正气、耳聪目明,才能谦逊质朴、豁达大度,才能“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因此,要确立奋斗者姿态,以公立矩、以公立信、以公立威,匡扶正义。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秉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操守,并非一日之功,也不会一劳永逸。党员干部使命责任在肩,要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之功,沉淀内心、见贤思齐,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持续向世人呈现“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的中国。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短视频征集活动启动

  • 重庆巴南:非遗展演迎新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1日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获悉,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7919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精炼铜、电解铝产量分别达1364万吨、4400万吨,同比增长4.1%、4.6%。
2025-01-22 03:00
《自然·医学》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一种手术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能通过精准侦测和解码瘫痪患者的神经元活动,转为“手指动作”,使其可在电子游戏中自如驾驶虚拟四轴飞行器。
2025-01-22 10:02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李健带领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工作压力正在成为许多“打工人”的睡眠质量“隐形杀手”。
2025-01-22 10:0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林容周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软电子制造方法——粒子吞噬打印。
2025-01-22 09:58
复杂的人体系统内,细胞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运输氧气、吞噬细菌、传递神经信号……要想保证这些细胞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离不开一位特殊的“指挥官”——非编码小RNA(核糖核酸)。
2025-01-22 09:58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2025-01-21 15:35
经过数月的延迟,寒冷的拉尼娜气候模式终于出现在热带太平洋东部。虽然它降低了全球平均气温,但也增加了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强降雨的风险。
2025-01-21 15: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左其杲及其所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及国外合作者,从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大量豹属化石记录中识别出了稀有的雪豹化石记录,从而揭示了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2025-01-21 15:31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使用大型双筒望远镜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活动星系核(AGN)图像,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2025-01-21 15:29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2025-01-21 15:25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2025-01-20 10:07
美国互联网科技公司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系统,几乎可以立即将101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36种目标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2025-01-20 10:02
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布了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并将其命名为C/2025 A3。
2025-01-20 10:01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立国团队近日在椎间盘退变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1-20 09:59
今年上半年,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举办,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半马”,挑战人类速度。
2025-01-20 09:54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