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者 胡伟杰 马莎 兰州报道
这是一场持续近三年,堪比庞氏骗局的特大诈骗案件,400多名大学毕业生受骗,共计8000多万元财产受损,超百人主动或被动成为诈骗下线,截至发案时,仍有不少人在等待那个遥遥无期的“工作”……
一场失败的“请托”牵出一个特大骗局
今年6月,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侦三大队接到辖区某大学毕业生报案称,被人以解决工作为由诈骗21万元。警方了解到,嫌疑人靳某声称认识“内部人士”于某,可以帮忙办理国企正式员工身份,诱骗受害人向其转账。受害人后来发现自己只是签订了劳务派遣合同,并未成为正式员工。而向靳某和于某询问原因后,对方均以各种理由推诿搪塞,拒不还钱。
警方发现,嫌疑人于某等人没有固定职业和正常经济来源,但银行资金往来巨大,且名下不同账户在不同时间有大量转账记录。至此,一个持续近三年的“滚雪球式”特大骗局逐渐浮出水面。
从2021年底至2024年6月,于某以自己能办理央企、国企等党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为由,伙同秦某、苏某等人对甘肃省各市州应往届毕业大学生实施招工、招干诈骗。该团伙还伙同其他伪造公章文件及网站信息等灰黑产犯罪团伙形成犯罪链条,超百人被卷入成为诈骗中间人。
兰州西固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在摸清该团伙的作案流程、成员身份、组织架构、地域分布及资金运作等情况后,在7月至9月间将20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悉数抓获归案,连带破获刑事案件200余起,捣毁制售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窝点1处,查处销售假冒伪劣器材商店1家,查扣伪造录用通知书、实习合同等物证200余份。彻底铲除了一条伪造央企国企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诈骗的犯罪链条。
警方通过对涉案犯罪团伙几十万条公司资金流水、个人交易记录及电子数据分析研判,总计核实涉及甘肃8个市州应往届毕业大学生受害人400余人,涉案总金额8000余万元。目前,已追赃挽损1000余万元。
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警三大队大队长李学成介绍,这是自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冒充部委国企央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以来,在涉及大学生就业诈骗方面破获的规模较大,组织完善,性质恶劣,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起案件。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以“入编”为名的疯狂“群演”
主犯于某原是兰州某国企的临聘人员,因工作缘故对国企员工招聘流程有所了解。辞职后,他一直混迹于兰州各个酒吧夜场,并时常自吹自擂,包装自己“官二代”“高干子弟”的人设,认识了一群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
2021年,于某和朋友们打出有内部关系的幌子,诱骗身边人来办理入职。他们还不断发展下线,到处散播虚假招聘信息拉“人头”。随着骗局越来越大,受骗者越来越多。于某等人顺势成立了一家名为兰州风熹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并租用几处办公场所冒充“考场”“培训中心”“会议室”等。
为了让骗局越来越真,他们打造一条从发布信息、考试面试体检,再到岗前培训的全链条诈骗流程。“除了最后一步上班无法实现,他们甚至为受害者准备了工装、工牌、制服等一切入职装备。”兰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警三大队民警刘凯说。
警方破案后,发现在于某的“公司”里,正常上班的只有一个人,其余全部是于某等人临时聘用的“群演”,只为糊弄那些来“公司”办理“入职”的受害者。“群演”或是冒充公司员工在工位前假装办公,或是冒充求职者与一两位受害人在考场内答题,或是冒充一位有内部关系的“大领导”让受害人感到安心。这些群演成本低,灵活自由,随时都能找到。于某等人则负责以各种话术安抚受害人,并在伪造证件、网站信息的灰黑产团伙,发展下线的中间人和各路群演中居中指挥,发放佣金。
有时,于某等人也会安排一些人到国企以合同工身份上班,蒙骗其不日便可转正,还带领新加入的受害者前去参观,这更加证实受害人心目中犯罪分子们“无所不能”的虚假印象,坚信对方能为自己办理一份体制内的工作。
随着时间推移,最初一些上当受骗的求职者在走完所有流程后,开始询问何时才能入职,而犯罪分子们则想尽一切办法拖延。他们伪造出各种假新闻及由头,将正规国企单位网站内巡视组巡视新闻P图,伪造成本地国企接受巡视,再告知受害人需要进一步等待;或者编造上级领导“出事”等理由。对于一些心存疑惑的受害人,于某等人还会出言恐吓,而受害人在付出巨额钱款后,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犯罪分子身上。
“这种骗术成本太低,而回报太高。”刘凯说。涉案人员一般介绍一个“工作”,费用在几万元到20万元不等,经过中间人层层加码,有的甚至高达五六十万元。在骗取到受害人钱款后,于某和犯罪团伙成员没有藏匿或转移财产,而是大肆挥霍。有人租下高档别墅,重金邀请网红、艺人等一起玩乐。也有人在夜店一掷千金。
在他们奢华糜烂的生活背后,是一个个耗干家中积蓄、背上沉重贷款,望眼欲穿却又满怀期待的毕业学子,以及他们背后默默支持的家庭。
临到案发前,于某等人已经不敢回家,终日躲藏在外。警方找上门时,他们反倒松了一口气。“你们再不来抓我,我就要被人打死了。”面对警察,于某说道。
防堵请托类就业诈骗仍存难点
为防止高校毕业生遭受求职诈骗,多部门联合发力,出台多项措施及预警信息。2023年6月,公安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部门发布求职招聘十个典型陷阱防范提示,梳理汇总求职招聘服务领域四类十个典型陷阱,分析其主要特征及作案手法,并提供了典型案例和防范提示。
2024年6月,公安部开展打击整治冒充部委国企央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加强对制售假章假证违法犯罪的全链条打击。
专案组民警认为,兰州该起案件将冒充国企央企和求职诈骗融合为一,并以花钱请托为主要非法敛财手段。揭示了请托类就业诈骗的防堵难点。
首先是伪造成本低。制作假公章、假文件的材料和技术相对容易获取。而网上也有人非法售卖一些简单的印章制作工具。警方介绍,犯罪分子经常通过电脑软件排版伪造文件。一些模仿央企文件格式制作的假文件,在非专业的甄别下,很容易蒙混过关。
其次是隐蔽性迷惑性强。犯罪团伙会模仿央企的官方网站风格搭建虚假招募网站。这些网站域名与正规官网相似,容易误导访问者。例如,使用与正规央企官网只差一两个字母的域名,或者在网站内容上大量抄袭央企简介、企业文化、新闻等内容,让求职者难以分辨真假。此外,嫌疑人也会通过租用短期场地或频繁更换地点来逃避监管。
在发布虚假信息时,犯罪团伙会选择一些监管相对薄弱的网络平台或者小型地方招聘网站。警方认为,这些平台对信息审核不严格,使得虚假信息能够轻易发布。部分受害人则在案发后,担心要不回钱款或个人声誉受损,选择听从嫌疑人诱导放弃报案,降低了报案率和挽损率。
业内人士建议,需进一步加强多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监管,推动招聘平台的责任落实,对审核不严格导致诈骗信息发布的平台进行处罚,同时建立平台的信用评价体系。而求职者要提高警惕,增强识别能力。在求职过程中,要仔细核实企业信息。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查询企业的注册信息、股权结构等内容。对于过于优厚的招聘条件要保持谨慎态度。此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要盲目追求“编制”,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工作内容和自身职业规划。同时,一旦发现可疑的招聘行为,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