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家宪法日,中国与“宪”同行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国家宪法日,中国与“宪”同行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12-04 15:27

  中新社北京12月4日电 (记者 梁晓辉)近些天,中国首都北京地铁6号线开行一辆特殊的“专列”。

  这辆列车整体以橙红色为基调,车厢外部上方由不同字体的“法”字组成装饰,下方则写着“‘宪’在启程 伴你同行”。乘客步入车厢内部,中国宪法的修改历程、宪法基本知识等跃然眼前,如同走进一部“行走的宪法知识教科书”。

  12月4日是中国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这一“宪法专列”的开行,正是中国以创新形式宣传宪法的典型缩影。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十八大以来,中国与“宪”同行,不断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全社会宪法意识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果丰硕。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国家宪法日设立的十年,是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培育宪法信仰的十年。中国坚持知识普及、理论阐释、观念引导全面发力,以“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等为载体,推动宪法宣传深入人心。

  今年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各地开展。

  首都北京,位于城市副中心城市图书馆的北京市宪法宣传教育基地首次向市民免费开放,人们与宪法“零距离”;

  杭州西子湖畔,纪念“五四宪法”颁布70周年系列活动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展,参观者络绎不绝;

  全国多地,宪法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丰富多彩……

  今天的中国,宪法法律权威进一步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日益浓厚,宪法愈发深入人心,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用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保证宪法实施,最主要的途径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宪法修正案,编纂民法典,制定外商投资法、国家安全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爱国主义教育法等法律,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宪法实施更加有效。

  修改或制定选举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立法法……推动与宪法实施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实现与时俱进,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制定国歌法,修改国旗法、国徽法,维护宪法确立的国家重要象征和标志的尊严;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实施宪法规定的特赦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宪法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监督宪法法律规定的国家大政方针和各项事业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监督国家机构是否依宪依法行权履职,监督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全国人大常委会也不断通过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备案审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宪法和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

  12月4日,中国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主题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宪法宣传周”活动正在开展。新征程上,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推动宪法深入人心,依然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应有之义。(完)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机组转轮完成焊接制造

  • 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2024-12-27 10:27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2024-12-27 10:26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2024-12-27 10:23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2024-12-27 10:09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