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态环境部:推动解决老百姓“家门口”噪声问题
首页> 法治频道> 法治要闻 > 正文

生态环境部:推动解决老百姓“家门口”噪声问题

来源:法治日报2024-09-06 09:54

  2023年全国合计受理噪声投诉举报约570.6万件

  生态环境部:推动解决老百姓“家门口”噪声问题

  核心阅读

  生态环境部正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保护人民群众声环境权益,提升人民群众对宁静环境的获得感。

  噪声污染已经成为老百姓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部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及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合计受理的噪声投诉举报案件约570.6万件,比上年增加120.3万件。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接到投诉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占61.3%,位列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1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声污染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突出短板。生态环境部正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保护人民群众声环境权益,提升人民群众对宁静环境的获得感。

  最吵公园变身宁静园林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祠堂街9号的成都市人民公园,是镶嵌在闹市中的成都“老字号”公园,是体验成都慢生活的必打卡之地。但它却曾“恶名在外”,被戏称为“世界最吵公园”。

  这一“恶名”的来历在于——在这里,曾经卡拉OK和经营摊点林立,文艺演出团队、健身坝坝舞团队多达70余支,严重扰乱了游客及周边住户的生活、工作和休息,而且存在乱收费、非法盈利、乱挂锦旗、横幅的现象,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自2016年以来,成都市级相关管理部门、属地街道、公园管理方多措并举,探索出一条整治公园娱乐噪声的“智治”新路径。

  从制度入手,成都市人民公园专门制定了《成都市人民公园文明游园管理公约》和《成都市人民公园园区音量控制管理办法》,对大功率音响及扬声设备、卡拉OK演唱及非法盈利等相关活动进行了限制,并按照“只减不增、合理布局、照顾多数”的原则,确定准入活动团队及数量,规定活动场地、时间、次数和音量等,进一步对健身娱乐活动实行规范和有效的管理。

  同时,注重优化活动空间。按照公园的总体规划和功能将园区划分为行政办公区、观景纪念区、品茗休闲区、儿童游乐区和健身娱乐区五个区域。通过排危修缮、举办花展、摄影展、书画展、摆放花箱等方式,美化提升园林景观。根据广大游客的需求,将其中的健身娱乐区域分时段提供给不同的使用人群。

  此外,通过与群众反复试验和沟通,找出市民游客、娱乐团队、公园管理三方相对能接受的一个平衡分贝数——80分贝,利用在公园活动场所设置的噪声自动显示设备,提示提醒活动人群主动降低音量。公园还安装了“智慧舞场系统”,通过调控音响设备的传播区域和音量,既能实现多组舞队同时播放音乐互不干扰,又利用技术手段从声音源头入手维护园区的宁静和谐。

  如今,“世界最吵公园”已转变为一处宁静美丽的园林。

  开展典型案件重点督办

  放眼全国,像成都这样治理噪声污染卓有成效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江苏省镇江市,作为保交房的民生工程,某项目工期紧、任务重,一刻不能停。令人欣喜的是,该项目自开工以来,从未收到任何居民投诉。原来,施工现场采用6米高围挡,增加挡音屏障面积,有效减少了噪声传播;电力驱动的可移动式降尘设备,减少了燃油发动机噪声;现场各类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噪声分贝和扬尘情况;工程桩采用静压施工的预制管桩和预制方桩……一项项创新实招,守护着周边居民的宁静。这背后是近年来,镇江市不断加强噪声治理工作的努力。当地严格落实噪声源头管理、污染防治责任,分类管理四类噪声源,构建社会共建良好局面。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多个小区居民备受周边某企业噪声污染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此前,坊子区多个小区居民通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渠道多次反映上述问题。经监测,该企业噪声排放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调查中发现,该企业周边小区业主多为年轻人,新生儿较多,夜间睡眠质量、生活品质要求相对较高,对声音反应较为敏感。在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坊子区政府邀请业内专家现场监测论证,制定具体整治方案。企业积极落实整改,完成工程改造,噪声治理成效获得群众一致认可。

  这些,正是我国采取积极行动防治噪声污染的一个个缩影。

  监管体系正在积极完善中。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说,生态环境部会同15个部门印发《“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系统谋划“十四五”期间噪声污染防治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加快推动各地政府明确工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4类噪声的管理职能分工,目前已有约三分之一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成分工。指导各地开展声环境功能区划定,2023年,首次实现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三沙市)及1822个县级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全覆盖。此外,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完成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情况评估工作,有效夯实了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基础。

  管理手段也在不断创新中。推动噪声监测自动化,2023年,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基本完成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核定和系统建设联网。推行工业噪声排污许可证管理,逐步推动28万家工业企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当前已完成约12万家,“十四五”末将实现工业噪声排污许可全覆盖。

  裴晓菲特别提及,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案件开展重点督办,当前国家层面已督办6批60个案件,涉及省份30个,惠及百姓3万余人。同时,从今年开始,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也参照建立噪声投诉典型案件督办机制,现已督办案件300余例。

  探索社会共治取得成效

  探索社会共治,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生态环境部组织天津、上海、重庆、杭州、昆明、厦门、嘉兴等城市开展宁静小区试点创建,推动业主、物业、商户等共管共治噪声问题,截至目前全国已创建1700余个宁静小区。

  生态环境部会同教育部门持续多年组织“绿色护考”行动,在中考、高考期间,通过发布倡议书、公开信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各界自觉减少产生噪声的行为,年均受益考生超过3000万人。

  同时推广“静音车厢”,京沪、京广、京哈、成渝、沪昆、贵南等线路的92趟列车设置“静音车厢”。

  所有这些努力,带来了我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的成效。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13个部委和单位发布的《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手工监测达标率同比稳中有升。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噪声污染治理新模式,不断强化源头防控,推广低噪声产品设备;夯实声环境管理基础,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基本完成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并联网;强化重点噪声源监管,将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

  裴晓菲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督促各地尽快完成部门职能分工,逐步解决噪声污染管理职能不清问题;继续开展噪声投诉典型案件督办,推动解决老百姓“家门口”噪声扰民问题;指导各地做好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工作,确保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800多个自动监测站点今年年底前全部建设完成;持续推动宁静小区建设、噪声地图应用等工作,不断提升老百姓宁静声环境的获得感。(法治日报记者 张维)

[ 责编:刁慈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技范儿”十足的2025上海车展

  • 湖北宣布推出“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